羅安憲|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2022-11-16 17:53瀏覽數:6次
《老子》第八章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痹诶献涌磥?,“道可道,非常道”,因為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因為“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所以,道不可名言也。道雖不可言,但卻是一切存在的根基,老子不可不言道。故此,老子采取了一條曲折的途徑:以水喻道。在老子看來,在這個世界上,水是最接近道的。 《老子》第三十四章云:“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彼^“泛”,即泛濫之泛,本義是水外溢而四流,后又引申為廣泛、遍布。老子說道泛而其可左右,其實即是言道無處不在。王弼說:“言道泛濫,無所不適,可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則無所不至也?!薄捌淇勺笥摇?,主要是言其無所不至,而非言其周旋而用,這里與“用”似關聯不大。范應元說:“大道泛泛兮,周流無窮,不可止以左右言。今言其可左右者,謂可以左,可以右也,無可無不可,無在無不在也?!弊笾飧凶?,右之外更有右?!捌淇勺笥摇?,不止于左右而周流無窮,其意即是道周普遍在,無所不有。 老子說道無處不在,莊子對此有更為清楚的說明: “道”無所不在,螻蟻、稊稗、瓦甓、屎溺尚且有道,更不要說其他事物了。所以道是“周”,是“遍”,是“咸”?!爸恋廊羰?,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薄爸堋毖云錈o缺,“遍”言其無外,“咸”言無物不有。所以,道周普、遍在地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一切事物莫不有道。莊子還說:“夫道于大不終,于小不遺,故萬物備?!背尚⒃唬骸敖K,窮也。二儀雖大,猶在道中,不能窮道之量;秋毫雖小,待之成體,此則于小不遺。既其能小能大,故知備在萬物?!?/span>(《莊子疏·天道》)天地雖大,因道而大;秋毫雖小,因道而小。大小皆無外于道,道既覆蓋一切,又涵蓋一切,所以說道無處不在,無物不有。 莊子之道論是對于老子道論的解說與發揮。道無處不在、無物不有,是老子道論本有的思想?!按蟮婪嘿?,其可左右”,本身即含有這樣的思想。老子“水幾于道”之說,雖然就其直面意思而言,是言道之善性。但當老子說“大道泛兮”,本來就有大道“泛”而“周”、而“遍”的含義。況且,“泛”的本義即是水的外溢而四處流行。所以,道無處不在、無物不有這一抽象的理論,可以通過水的無處不在而得到說明。 水是無處不在的。老子對于自然界及人類社會、人類存在有非常深入的體察與理解,由此推測,老子肯定明曉水無處不在。 水占據地球上最大的面積,地球上三分之二的面積是水。然水并非只是以液態為自己唯一的存在形式。流動在江河里的是水,穿行于山澗的溪流是水,沉靜地躺在湖泊里的是水,在海洋里翻起巨浪的是水,以及天空的云、早晨的霧、驟然而至的雨,冬天湖泊里所結的冰,都是水。水可以是液體的形態,也可以是氣體的形態,也可以是固體的形態。世間事物,同時以三種不同的形態存在,除水之外,再無其他。 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五行”中有水的位置,“八卦”中也有水的一席之地。水全方位地深入到了中國傳統、中國文化、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漢語中以“水”作為偏旁部首的至少有1800多字,這一數字遠超過以“山”為偏旁部首的900余字、以“土”為偏旁部首的1000余字、以“木”為偏旁部首的1600余字。常見的如:汁、汗、淪、沉、泛、淺、沒、淹、泄、油、沿、濃、淡、浸、涌、消、淘、淀、淳、湛等,都與水有著種種的關系,漢字中以水為偏旁的字是最多的,由此亦可見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然而,無論水以液體的形態存在,還是以氣體或固體的形態存在,都不是水的全部存在形態,這些都只是看得見的水,是顯性的水,此外還有看不見的、隱性的水。水大量存在于空氣、土地、石頭、樹木、植物、動物之中,水滲透于、溶化于、深入于一切有形物之中,存在于一切建筑物、一切家具器皿、一切工具、一切生產用品、一切生活用品、一切衣物、一切食物之中??諝饫锟床坏剿?,土壤里看不到水,墻壁里看不到水,器具里看不到水,衣服里看不到水,面包里看不到水,蘋果里看不到水,但這一切都包含著豐富的水。水不僅以有形的形態流動于江河湖海之中,還以無形的形式存在于、隱藏于一切可見的事物之中。世界上沒有一種事物可以離開水、可以脫離水。 老子說“水幾于道”?!皫住笔墙咏囊馑??!稜栄拧氛f:“幾,近也?!薄抖Y記·樂記》說:“知樂則幾于禮矣”。老子雖然對于水的無處不在沒有做出說明,但水的無處不在卻是老子應有的意識。老子以水喻道,確有以水的無處不在以喻道的無處不在的意思。水尚且是無處不在、無物不有的,比水更加細微、更加抽象的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的道,“繩繩不可名”的道,更是無處不在、無物不有。 老子講道的品格是“大”?!坝形锘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保?/span>《老子》第二十五章)道是大,但卻不是一般意義的大,而是無與倫比的大,是無窮無限的大。河上公曰:“強名曰大,高而無上,羅而無外,無不包容,故曰大?!钡朗谴?,是無邊無際、無所不包的大。老子又說:“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span>(《老子》第六十七章)道是大,不是一般意義的物的大。道的大與大物之大是不相類似的?!安恍ぁ奔词遣活?、不似。蘇轍說:“夫道曠然無形,頹然無名,充遍萬物,而與物無一相似,此其所以為大也。若似于物,則亦一物矣,而何足大哉?”道的大是無邊無際、無窮無盡、源源不絕。如果道的大不是源源不絕的,即使再大也會有窮盡之時,所以老子說,道之大若與大物相類,必有窮盡之時,“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管子·白心》說:“道者,一人用之,不聞有余;天下行之,不聞不足。此謂道矣?!薄痘茨溪┳印おR俗訓》說:“樸至大者無形狀,道至眇者無度量?!钡乐浴盁o度量”而無不足,是因為道不僅是無窮無盡的大、無邊無際的大,還是源源不絕的大。這也就是《莊子·齊物論》所說的“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 道之大仍然可以借助于水來理解。太平洋雖然很大,但太平洋是有邊界的,所以道的大不同于太平洋的大。地球上的水之所以是沒有窮盡的,最大的原因是水可以保持良好的內循環。水蒸發而成為水蒸氣,水蒸氣遇冷而成為云,云聚集到一定程度,就形成雨而降落到地面。正是因為這樣一個循環系統,由源源不絕而成為無窮無盡。道也是如此,“一人用之,不聞有余;天下行之,不聞不足”,永遠無余,永遠不缺。郭店楚墓竹簡《太一生水》曰:“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薄疤弧辈⒎侵苯由商?,而是先生成水,并由水反輔太一,而生成天。 水在道家的思想世界里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水當然不是道,甚至不是陰陽、不是太一,但水作為具體的存在,可以為人所感知,人們可以由水的無處不在,進而感受“道”的無處不在;由水的無限性,進而感受“道”的無限性。老子哲學中無疑潛存著這樣的思想。 水有三種顯性的存在形態,分別是液態、氣態、固態,還有一種隱性的存在,潛存于、滲透于、隱含于一切有形的事物之中。水雖然有不同的存在形態,但其本體卻是至同如一。黃河的水因為流經黃土高原而成為混濁的水,黃河的水不同于長江的水,涇河的水不同于渭河的水,洞庭湖的水不同于鄱陽湖的水。不同流域的水因為流域地的土質不同,水中所含礦物質及各種化學成分會有很大區別,但無論如何區別,水之基本化學元素是完全一致的。 “水”在《老子》一書中只出現3次,第八章2次,第七十八章1次。老子并沒有對水作科學的分析。對事物作科學分析是近代以后的事。老子“水幾于道”的思想,也主要是從水的特性上立論的。但“水幾于道”,確實給人帶來無限想象的空間。 朱熹說:“性譬之水,本皆清也。以凈器盛之,則清;以不凈之器盛之,則臭;以污于泥之器盛之,則濁。本然之清,未嘗不在?!?/span>(《朱子語類》卷四)現實的水,可能清,也可能濁,但無論清濁,只是現實之中流經之地的不同,只是所盛之器不同所致,水原本只是無雜無染的“清”,這個“清”,就是“本然之清”?,F實之中的水所以不清,一定是有原因的,這些原因也許各不相同,但都屬于雜質混入,消除雜質,水又恢復到純凈的“清?!?/span> 朱熹以水喻性,與儒家傳統意義上的以水比德,很不相同??鬃釉唬骸爸邩匪?,仁者樂山?!?/span>(《論語·雍也》)劉向說: 劉向《說苑》之說是對孔子之言的發揮。德、仁、義、智、勇等,是人所具有的品德操守,但人在水這一具體物上看到這些品格。相比于道家,儒家更注重個體精神的培養,因此,儒家更留意水與人格精神的共通性。 道家則不同,道家更看重事物的本質。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莫柔弱于水”,這是水的品質,而非水的品格,這與劉向所說的:“所及者生,似仁”,“至量必平,似正”之類是很不相同的。因為在道家看來,“道法自然”,“天地不仁”,所以,水無所謂仁、義、智、勇,水只是“利萬物而不爭”。 朱熹講水的“本然之清”,恰恰是講水的自然品質,而不是講水的人格品德,所以,朱熹的比喻其實更接近道家。由水的“本然之清”,而去體會“道”的本體之一。本體之道本來只是“一”,純凈的“一”。老子說: 這里的“一”,是純一之“一”,而道本來就是純一、如一的,所以,《老子》第三十九章所言之“一”,其實不過是道的別稱而已。蘇轍解釋說:“一,道也。物之所以得為物者,皆道也。天下之人,見物而忘道。天知其清而已,地知其寧而已,神知其靈而已,谷知其盈而已,萬物知其生而已,侯王知其為天下貞而已。不知其所以得此者,皆道存焉耳?!钡谌耪滤f的“一”,其實就是道,如此之說可從莊子之言得到印證。莊子說: “天不得不高”,其意不過是天之所以為天;“地不得不廣”,其意不過是地之所以為地。而老子所謂“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其意亦是天之所以清、地之所以寧。老子講天之所以清、地之所以寧,莊子講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廣。清與高,是天之所以為天的根本;寧與廣,是地之所以為地的根本。老子說這一根本是“一”,莊子說這一根本是道。因為道本來是純一、如一的,所以在莊子看來,這個“一”就是道。道是純一。水的本體是“清”,也是純一。聯系老子“水幾于道”,朱熹以“水之本然之清”以喻性,大體是對于老子思想潛在意涵的顯性揭示。水“一”,道也“一”,由水之“一”以體會“道”之“一”,應是老子思想的潛在意識。 二程說: 理本來只是一個理,道本來只是一個道,不會亡亦不會損,不曾增亦不曾減。這一思想原本來自道家。如《管子·白心》所言:“道者,一人用之,不聞有余;天下行之,不聞不足。此謂道矣?!?/span> 宋明理學講“理一分殊”,其意旨在表明,萬事萬物之理本來只是同一理在各個事物上的具體表現。朱熹說: 君仁有別于臣敬,父慈有別于子孝,但都源于一理,都是一理之流行。朱熹還用佛教之“月印萬川”的比喻闡明此義?!氨局皇且惶珮O,而萬物各有稟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極爾,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則隨處可見,不可謂月已分也?!保?/span>《朱子語類》卷九十四)這一解釋,在傳統儒家,甚至是難于理解的。因為君仁的確不同于臣敬,父慈的確不同于子孝。 但在道家這里,本來只是一個道,道是先于一切而在的。這一道落實于天,即是天道;落實于地,則是地道;落實于君,則是君道;落實于臣,則是臣道;落實于父,則是父道,落實于子,則是子道。天地、君臣、父子,其道雖有不同,但其所由之道,都是同一道的具體落實?!独献印返谌耪隆暗靡弧敝f,其意即是如此。天得一而為天,地得一而為地。天之所得之“一”與地之所得之“一”,是同一個“一”。這一同一的“一”,也可說就是道。天雖有別于地,但天之為天之所在與地之為地之所在,卻是同一的。 如果以水為介質,理解道本體的“一”,顯然更易理解。水無定型,隨器皿之不同而不同,注入盆中則為盆,注入瓶中則為瓶。范應元謂其“無定形而靡不通”“遇方則方,遇圓則圓”。不管水的形態(氣態、液態、固態)如何,不管水的狀態(清、濁)如何,也不管水的質地(甘、苦)如何,任何水的本體都是純凈的“一”。然而,同一狀態、同一質地的水,人飲用了,成為人的身體;馬飲用了,成為馬的身體;樹木吸收了,成為樹木的身體;石頭吸收了,成為石頭的身體。人、馬、樹木、石頭,各不相同,但其所吸取之水,則完全一致。進一步,就人而言,飲用的是同一種水,而水進入不同的人體,成為血液,而每個人的血液則各不相同,而每個人的血液則承載著、記錄著每個人的全部信息,每個人的信息則各不相同。 水如此,道也是如此,無定型,無定相,隨所遇之不同而不同。水本來只是“一”,而進入到不同的人體、物體,則各個不一;道本來只是“一”,而落實于具體事物,則各各不一。水的“一”與不一,彰顯的正是道的“一”與不一。由水的“一”與不一,可以使人明白道的“一”與不一。 水的體性是柔弱?!独献印返谄呤苏略疲骸疤煜履崛跤谒?,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狈稇忉屨f:“此言天下莫不柔弱于水者,就人之易見者而喻之,以申明柔弱之道也。夫兩剛相攻,二俱有損。而石剛也,水能穴之,石有損而水無損,是攻剛強者莫之能先于柔弱也,其無為物可以變易之也?!彼崛醵瘓詮?,天下人所共知,而水滴石穿,石損而水無損。所以第三十六章說:“柔弱勝剛強”,第七十八章更進而說:“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彼捏w性是柔弱,道的體性也是柔弱?!独献印返谒氖抡f:“弱者道之用”。蘇轍解釋說:“道無形無聲,天下之弱者莫如道,然而天下之至強莫加焉,此其所以能用萬物也?!彼崛?,道也柔弱。水,人所共見;水之性,人所共知。老子正是要人通過對于水的感知,以獲取對于道的感知。 “以水之無處不在,以喻道之無處不在”,“以水之本體為一,以喻道之本體為一”,這樣兩個方面的思想,在老子思想中,是潛存的。老子思想的優勝之處,不是滿足于對于世界、對于事物的解釋,而是由天地之道以證成人間之道,以貫通萬物之道而為人類立法。 《老子》一書,大體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從具體事物講起,講事;第二段:由事物而歸結為一種理論學說,講理;第三段:將具體的理論提升為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講道。 如《老子》第二章云: 第一段從具體事物講起,第二段歸結為一種理論。這種理論很深刻、很重要,充分體現了老子“辯證法”思想。西方哲學甚至以得出類似這樣的結論為滿足。在西方,哲學理論與哲學實踐、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往往是分開的。但是在中國,理論以至于理論解說,從來都不是哲學的終點,甚至只是哲學的起點。無論是道家,還是儒家,其實都不以解說為滿足,都不以理論為哲學的終結?!案裎镏轮?,不是為了“致知”,不是為了獲取知識,而是“格物窮理”?!案F理”也非終點或目的,而是進一步要誠意、正心、修身,以至于齊家、治國、平天下。 《老子》第二章的情況正是如此,老子哲學的基本精神也是如此。所以,第三段才是關鍵?!坝袩o相生”的理論,要上升為、落實于“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成功而弗居”的具體實踐。落實于具體實踐,才是老子哲學最根本性的因素。 雖然老子也講過:“富貴而驕,自遺其咎?!?/span>(《老子》第九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span>(《老子》第三十三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span>(《老子》第六十四章)這些無疑都是至理名言。但老子之為老子,重要的不是他講過這些飽含人生經驗、人生智慧的人生格言,而是他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確立了貫穿天地、人類、人生的光明大道,由道、由天地之道以為人類立法,由道而德、由自然而無為,以自然之道、無為之德為框架,構建了嚴整的哲學體系。 老子說:“大道甚夷,而人好徑?!?/span>(《老子》第五十三章)有一條平坦的大道擺在每個人的面前,但很多人只想走捷徑,這才是老子所擔憂的,這才是老子思想的出發點,這才是老子要寫出《道德經》的根本原因。經過長時期的思想醞釀,老子發現了水。老子深感他所要表達的天地大道、人間正道,是難以用準確的言語表達的。后來老子發現了水,發現水與他所要表達的道很接近,所以以水喻道。 “上”在《老子》一書中共出現20次,其中普通語義、亦即上下之“上”共9次,其余11次則是意義用法、指向用法。如第十七章“太上”,第三十章“恬憺為上”,第三十八章“上德”“上仁”“上義”“上禮”,第四十一章“上士”“上德”,第七十六章“柔弱處上”等。 “上善”有若“上德”,是高級的善,甚至是最高的善、與道相關聯的善。吳澄曰: “上善謂第一等至極之善,有道者之善也?!比寮易非笾翗O之善?!洞髮W》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比弧爸辽啤蹦耸墙^對的、純粹的善。儒家教人“止于至善”,而人之為人,作為生命體的存在,是不可能達于“至善”的,即使今天達到“至善”,也無法保證明天還處于“至善”。所以,儒家之“止于至善”,只是教人不斷修習、不斷精進、不斷提升,未達“至善”則不能“止”。吳澄將“上善”解釋為“至極之善”,有以儒家思想解說道家學說之嫌疑。然其又曰“有道者之善”,表明他未能區分儒家之“至善”與道家之“上善”。儒家言“至善”是絕對的、純粹的善,道家言“上善”是最高的善、與道相關聯的善、合于道、順于道的善。 “上善若水”,不是一個理論預設。正像荀子言“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并非理論預設,而是一前置結論,老子之“上善若水”也是前置結論,而非理論預設。何以謂之“上善若水”?因為水有兩個最基本的特性,一是利萬物,二是不爭。道雖自然,道雖不仁、不義,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span>(《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緣于法道之不仁。道不仁,其意即是道自然。道自然,故道不仁。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齏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span>(《莊子·大宗師》)此處之“吾師”,即是“大宗師”,莊子、道家之“大宗師”就是道。道不仁而自然?!安蝗省?,非不仁為也,不以仁為也,不為仁也。不以仁為、不為仁,不是要成就仁,而是自然。儒家求仁,道家任自然。但道亦利萬物而不爭。因為水有這樣兩個基本特性,所以,老子言:“故幾于道?!彼皫子诘馈?,與水的兩個基本特性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因為“水幾于道”,最高的善一定是合于道、順于道的善,所以,“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 由水的兩個基本特性,老子引出了道的兩個基本原則。第一個原則是“利而不害”,第二個原則是“為而不爭”?!独献印返诎耸徽?,亦即最后一章之最后一句曰: 第一個原則,“利而不害”,源于水的第一個特性:“利萬物”。第二個原則,“為而不爭”,源于水的第二個特性:“不爭”。 何謂“天之道”?“天之道”有別“天道”?!独献印芬粫?,言“天道”者2見,言“天之道”者5見?!疤斓馈辈煌诘氐?、人道?!蹲髠鳌ふ压四辍酚涀赢a之言曰:“天道遠,人道爾?!薄独献印窌m無“地道”“人道”之語,但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span>(《老子》第二十五章)此處的“地”與“天”,其中暗含有地道、天道之義。天道與人道是有層差的,雖然人也應當遵從天道,但與人更為接近的顯然還是人道。但“天之道”則不同?!疤熘馈辈⒉皇翘熘詾樘斓牡??!疤熘馈笔翘斓亻g一切事物所共有、所共由、所共守之根本大道。這一根本大道是什么?老子說,就是“利而不害”。這一根本大道來自于什么?來自于老子對于水的根本特性的感悟。水的第一個特性,使人感悟到,人應當向水學習,利萬物而不是害他物。2500多年之前,老子已經給我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人類作為一個類存在,自其來到地球,為地球、為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到底帶來了什么?人類是否為了自己的生存,“自私其生”,并給其他生物帶來危害和災難,而且這種危害和災難變得愈來愈嚴重?這個問題在老子時代并不是很嚴重,現在則變得非常突出。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就有3個物種滅絕。據統計,每天有32 300公頃的森林從地球上消失,面積相當于兩個巴黎。8000年前,全球森林覆蓋面積為陸地的一半,現在只有7%。這一切,主要與人類的活動有關,甚至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人類難道不應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害羞嗎?人類難道不應該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深刻反省嗎?人類經常說什么什么是害蟲,其實,人類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害蟲。 馮友蘭先生將人生境界分成四重,由低向高分別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人類不僅要具備一種類意識,以類意識來思考和反省人類的所作所為,不能不計后果、不能不考慮子孫后代的利益而胡作非為,還應當具備一種宇宙意識,以宇宙大家庭的意識來思考反省人類的所作所為,不能只顧及人類的利益而任意妄為。人類應當向水學習,應當以水為榜樣,應當利萬物而不是害萬物,應當以“利而不害”為自己信守的最高原則。 水的第二個特性,使人感悟到,人也應當向水學習,不爭搶,不能將別人所擁有、所具有的,通過強力、通過搶奪而據為己有,這就是“為而不爭”的原則?!渡袝ず榉丁费浴八粷櫹隆?。水的特點是向下流,用老子的話說就是“處眾人之所惡”?!氨娙酥鶒骸?,就是低下之處。老子又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span>(《老子》第六十六章)吳澄說:“江海之委在水下流,能下眾水,故能兼受百谷之水為之王也?!彼粻幎幭?,江海之所以洪大,也正是因為其處下。圣人法地、法天、法道,而水的處下不爭,體現的正是道。水的這一特性體現的正是道的基本原則,道的基本原則就是“為”而不爭。 有人說,道家講“無為”?!盁o為”在《老子》一書中出現了13次,確實是老子哲學的基本觀念。但是必須說明兩點: 其一,老子講的“無為”并不是簡單的不做事,而是不做不該做的事。在第三章以及第六十三章,老子兩次明確地說:“為無為”?!盀闊o為”不是簡單的“無為”,而是“為”了一個“無為”,而是做了一個“沒做”,而是“沒有做”不該做的事。表面上講是“沒有做”,但這種“沒有做”“無為”,是有意識的、是明確的,他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他沒有做不該做的。這就是第三十八章所講的“下德無為而有以為”?!坝幸詾椤钡摹耙浴笔窃?、是用心?!盁o為而有以為”,其意是說,這一“無為”是有原因的,是有用心的,是明確的。 其二,“無為”并不是老子哲學的最高層次,“無為”是從屬于“自然”的?!盁o為”是“為無為”,是不做不該做的事,是“無為而有以為”。但“無為而有以為”只是“下德”,并不是“上德”?!独献印返谌苏抡f:“上德無為而無以為”?!盁o以為”是沒有緣由、沒有意識、沒有用心、沒有目的。一個人,沒有做不該做的事,但這種不該做,是沒有意識、沒有用心的,不做不該做不是為了什么,不做不該做是純粹的。這就是老子所說的“自然”,“自然”是“自其所然”,而不是“自其所是”?!白匀弧辈粌H排斥外在的力量,所以“自然”不是“他然”;“自然”也排斥內在的力量,所以“自然”也不是“我然”,不是“自是”。有“自”并不等于“自然”?!白砸姟薄白允恰薄白苑ァ薄白择妗?,雖然也是“自”,但卻正是“自然”的反面。 在老子,“無為而有以為”,是“為無為”,是“無為”,但這只是“下德”。而“無為而無以為”,是“自然”,這才是“上德”?!独献印返谌苏抡f: 上段言“無為”“為之”“無以為”“有以為”,并無道、德、仁、義,下段忽然言及道、德、仁、義。原來,“上德無為而無以為”,是“自然”,而“道法自然”,所以也是“道”?!跋碌聼o為而有以為”,是“無為”,是不做不該做的事,而這就是“德”?!暗隆辈皇莿e的,“德”就是不做不該做的事?!吧先蕿橹鵁o以為”,這就是仁,這才是真正的仁?!吧狭x為之而有以為”,這就是義。這才有了下一段:“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薄暗馈本幼罡呶?,其根本是“無為而無以為”,是“自然”。德位居其次,其根本是“無為而有以為”,是“為無為”,是“無為”。再次是仁,再次是義。 老子哲學的根本不是“無為”,“無為”不是老子哲學的根本原則,老子講“為而不爭”。老子甚至不反對“為”,老子反對的是爭。老子講“不尚賢,使民不爭”(《老子》第三章)。“爭”是使用力量將他人所擁有、所具有的據為己有。人為什么會爭?因為人有私欲,所以老子教人“少思寡欲”(《老子》第十九章)。人為什么會爭?因為人認為資源有限。然而,水無限,水更無爭;道無限,更無所謂“爭”之道。由水之無限以體會“道”無限,由水之無爭以體會“道”之無爭,由道之無限以體會資源之無限。有限的資源是有限的,但資源本身是無限的;現有之能源是有限的,但新能源的開發是無限的。 老子講“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之道,其立足點,更為重要的是人?!盀槎粻帯笔侨碎g大道,是人間常道。而以此立道之人,無論其貧富貴賤,就是“圣人”,就是我們的榜樣。 老子標榜“道”,重要的不是要對世界做出解釋,而是將一切事物(包括人)當成一個整體,探索其如何、當如何等最根本性的哲學問題。如此之道,非日常語言所能言也,但又不可不言也。杜道堅曰:“道不可言,可言即物。言固非道,非言不明。”因為道難言也,老子以水喻道。水的無處不在,可以體現道的無處不在;水的本體的一,可以體現道的本體的一;更為重要的是,水的兩個基本特性,體現了道的兩個基本原則。老子講道,根本上是要為人類立法。道是人得以立足之常道、大道、正道,而此常道、大道、正道之根本,就是“利而不害”,就是“為而不爭”。所以,“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就是道的根本,也是人應當堅守的根本。這八個字,放在《道德經》的最后,決不是偶然的,它體現了老子的根本用意,體現了老子的良苦用心。 本文原載于《社會科學戰線》2022年第6期 上一篇: 羅安憲:道家哲學的現代意義
下一篇: 莊子故事:魯酒薄而邯鄲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