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0)  
親,您的購物車空空的喲~
去購物車結算

來自星星的孩子為何與眾不同?丨世界自閉癥日

2022-04-02 11:56瀏覽數:40 

如果你曾關注過孤獨癥兒童或者與他們打過交道,那么你可能已經知道,大多數孤獨癥小孩存在明顯的社交困難,他們似乎不能換位思考,也讀不懂他人內心真實的想法。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很多社交技能,普通孩子可以無師自通,而孤獨癥兒童卻完全不開竅,即使對他們專門施教也都不一定能學會。孤獨癥兒童似乎天生就缺失了社會化學習的能力,因此,他們被形象地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

如果你已與多個孤獨癥兒童打過交道,那么你可能會認同這樣一句話:“若你遇到過一個孤獨癥孩子,那么就只是遇到了這個孤獨癥孩子”。因為這些來自星星的孩子,似乎都有屬于自己的星星。每個孤獨癥兒童就是一個小宇宙,有自己獨特的運行方式。因此,若說孤獨癥研究領域面對的是浩瀚夜空的滿天星,那是一點都不過分。

(圖片來自網絡)

研究發現,孤獨癥兒童在心理理論和執行功能上都表現出障礙。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是指個體對自我和他人心理狀態的推測,而執行功能是一系列認知能力的整合,是影響心理理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與正常兒童在4歲左右就具有心理理論能力相比,孤獨癥群體平均11歲才具有這種比較準確地推測他人心理狀態的能力,更有一些孤獨癥人士一生都不具備這種能力。

研究表明,前額葉皮質是心理理論和執行功能的生理基礎。而孤獨癥患者的額葉、顳葉和頂葉的體積都顯著高于正常水平,其中額葉呈現出最大的體積偏差,而枕葉體積正常。在額葉中偏離最嚴重的是背外側回和中央前回,而這兩個區域恰恰承擔著高級語言、言語社會和認知功能。這些腦神經的發育異常,導致孤獨癥兒童的社會化學習能力缺失,甚至與機器學習人類行為處在同一水平線上。既然智能機器人可以通過學習而擁有模擬人的部分認知行為的能力,那么孤獨癥兒童或許也可通過社交性學習激發相應腦神經的發育,改善其心理理論能力以及行為表現?看來我們需要設計適合孤獨癥兒童的學習方法,提供促進其腦神經社會化發育的“經驗”素材。人工智能超越人類的關鍵是要具備自我學習的能力;同樣道理,孤獨癥兒童若具備了自我成長、自我學習的能力,那么他們掌握社交技能就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了。

有研究做了孤獨癥兒童與正常兒童的對比實驗,發現孤獨癥兒童的前額葉中部和枕葉上的多巴胺活動比率減少了39% 。前額葉多巴胺的減少可能是孤獨癥兒童認知能力受損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與正常兒童相比,孤獨癥兒童整個腦區的多巴胺轉運體結合卻有所增加,這可能導致了孤獨癥患兒的多動、重復刻板行為加重,同時也限制了孤獨癥兒童獲取被社會文化認同的溝通交流。

很多研究文獻都提到,孤獨癥兒童觀察事物只能注意到邊緣,而抓不到重點。不排除有這樣一種可能性:孤獨癥兒童不分重點地全盤接受信息,同時由于語言障礙以及社交溝通障礙導致他們對信息的輸出只展示了我們認為的“細節”或“邊緣”?有研究表明孤獨癥新生兒的血標本中神經生長因子 (BDNF) 水平顯著高于普通孩子。孤獨癥人士在嬰兒期和兒童期腦容量呈現過度增長模式,生命早期的大腦發育加速,導致他們的神經連通性改變。普通兒童開始認識世界時能忽視或屏蔽自己不理解的信息,隨著理解能力提升,被大腦接受且加工的信息才會越來越多。但一些孤獨癥兒童卻可能是全視角信息量的輸入,腦容量的過度增長導致對信息無過濾地全盤接收,而這種全視角輸入的“天賦”給孤獨癥兒童帶來莫大的認知負擔。一旦信息超載,孩子們就會通過閉目、塞耳、逃離人群、尖叫等方式去抗衡,來保護自己。這種“抗傷害”反應經常也被解釋為感統的失調。無論如何,一旦孤獨癥兒童出現這些反應,就被外界標簽為孩子們的“刻板和怪異行為”。

(圖片來自網絡)

在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 一書中,主人公Christopher無法形容“媽媽的樣子”,因為這個問題一經提出,這位15歲孤獨癥少年的腦中就會全景呈現出媽媽某一年的某一天甚至某一刻的樣子,包括媽媽衣服上的某個小標志。巨大的信息量導致Christopher很難篩選和梳理,無法抽象出媽媽的樣子。Christopher描述每次進入新環境自己能注意到每個細節,就像計算機同時做了大量的事情導致CPU堵塞,太多的事物進入大腦導致他沒有思考的余地?,F在可以想象出Christopher所面臨的這種困境嗎?你開始理解,為什么孤獨癥兒童不愿見陌生人,不愿進新環境,甚至出現被冒犯后的人身攻擊了嗎?隨著對外界的逐步信任,社會化程度的發展,孤獨癥兒童或許才能有選擇地處理輸入的信息量。

當然,也不排除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孤獨癥只是另外一種大腦發育途徑,甚至都稱不上發育障礙?若我們一味地把所有孤獨癥兒童教化成普通人,這種隱藏在孩子內心“被改變”的負能量會不會如同一顆不定時炸彈,在孩子們繼續成長的某個階段以無法預料的方式爆發,產生無法預知的后果?這就如同普通小孩被強制改變,可能會引發叛逆、抑郁、輕生等一樣。

事實上,孤獨癥兒童也能成為科學家,而且孤獨癥人士認識世界的特殊視角常常能解決我們普通人無法解決的問題。Temple Grandin是孤獨癥患者,也是著名的科學家,其著作《用圖像思考與孤獨癥共生》闡述了她能通過對動物心理準確定位來改良屠宰環境,而美國三分之一的牛以及肉豬的控制設備都是由Temple設計的。

鄒小兵教授曾指出,孤獨癥兒童是最值得被搶救的一個群體。格林斯潘教授提出“對孤獨癥兒童,奠定和激發健康成長的基礎能力,比單純的行為干預要重要”,并創建了地板時光干預體系。學會科學地接納孤獨癥群體就等同于給了他們用其特有的天賦回饋社會的機會。學習科學領域的經典著作《人是如何學習的》提到,即使大腦遭受打擊或部分切除,也可通過長期學習和訓練,通過有效的教學原則實現大腦功能的部分或全部恢復。明晰了孤獨癥人群的生物機理能促成更多接納的力量,更便于社會對這個群體調整到最科學的接納方式。對孤獨癥兒童的干預實際上是一場融入社會大環境,適應當地文化習俗的磨合,只有家庭、社區、普通學校、職業服務機構都為這個群體承擔起正常社會人應有的支撐服務才能促進孤獨癥人士全生命周期的扶持。

來源: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聯系我們

微信圖片_20211110164156.png

服務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