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繁體全文及釋義2022-02-28 22:42瀏覽數:78次
《大學》繁體全文及釋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肝肺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寬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詩雲:“贍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澗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澗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則,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嫡a曰:“克明德。”大甲曰:“顧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雲:“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詩雲:“邦畿千里,唯民所止。”詩雲:“綿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嫡a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賁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後;所惡于後,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挈矩之道。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嫡a曰:“唯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為寶。”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為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家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習古,最好找個繁體字版本 最好多抄寫多頌讀 靜下心來拿出個學生的樣子 搜集整理了大學的原文、繁體版本、釋義、所引用的詩經原文及釋義。應該是比較全的學習筆記了。 當然,有空的話,還是把南懷瑾的大部《原本大學微言》也讀一下,他的書文字還是比較輕松的,厚而不難讀
順便說句,把大學里的“君子”、“天子”換成“管理者”,“百姓”換成“下屬”,“道”換成“管理方法”的話,簡單說這就是一部管理學書籍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知道所應達到的境界是“至善”,而后才能有確定的志向,有了確定的志向,而后才能內心寧靜,內心寧靜而后才能泰然安穩,泰然安穩而后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而后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 世上萬物都有本末,天下萬事都有結局和發端,能夠明白它們的先后次序,那么,就能夠接近這大學的宗旨了。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古時候想要使美德彰顯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先要整頓他的家族;想要整頓自己家族的人,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想要提高自身品德修養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想要端正自己的內心,先要自己意念誠實;想要自己意念誠實,先要達到認識明確; 而達到認識明確的方法就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只有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達到認識明確;只有達到認識明確,而后才能意念誠實;只有意念誠實,而后才能內心端正;只有內心端正,而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養,而后才能整頓家族;只有整頓了家族,而后才能治理家國;只有治理了國家,而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從天子到一般百姓,所有人都要把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作為根本。如果自身的品德修養這個根本壞了,卻要做到家齊,國治,天下平,那是不可能的?;獾牡胤讲灰姵尚?,而不花力氣的地方反而有成效,這樣的事是沒有的。 這就是強調要認識根本的道理,就是進入了“知”的最高境界.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使自己的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欺騙自己。就如同厭惡污穢的氣味那樣厭惡邪惡,就如同喜愛美麗的女子那樣喜愛善良。只有這樣,才能說自己的意念誠實,心安理得。 所以道德修養高尚的人必須謹慎地對待獨處的時候,使自己規行矩步。那些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在閑居獨處的時候,無論什么壞事都做得出來。當他們見到那些有道德修養的人,卻又躲躲藏藏企圖掩蓋他們所做的壞事,而裝出做過好事的樣子,設法顯示自己的美德。其實別人看來,就像見到他們的五臟六腑樣清楚;那么這樣做又有什么益處呢? 這就是說,人心里有什么樣的德性,外表必然會有什么樣的言行表現。所以有道德修養的人必須謹慎地對待獨處的時候。曾參說:“好多眼睛看著,好多手指著,這是多么嚴厲??!” 有錢可以修飾房屋,使房屋華美;有德可以修養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心胸寬廣開朗,身體自然安適舒坦,所以有道德修養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誠實。
1《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諠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經》說:“看那淇水岸邊彎曲的地方,綠綠的竹子茂盛潤澤。有位文雅的君子,如切磋過的象牙,像琢磨過的美玉,莊嚴而又剛毅,顯赫而又坦蕩。有位文雅的君子啊,真是叫人難忘!” 詩中的“如切如磋”,比喻精心求學;“如琢如磨”,比喻修養德行;“瑟兮僴兮”,是講內心謹慎;“赫兮喧兮”,是講儀表威嚴;“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是講具有君子品德美好,德行達到完善的境界,老百姓當然不會忘記他了。
2《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詩經》講:“??!前代賢王的美德永不被人遺忘。”那是因為后世的君王崇敬品德高尚的前代君王,熱愛創立基業的前代親人,平民也享受到遺留下來的安樂,獲得了所遺留的利益。因此,這就是前代賢王永垂千秋而不被后人遺忘的道理。
《康誥》曰:「克明德?!埂短住吩唬骸割櫿溙熘髅??!埂兜鄣洹吩唬骸缚嗣骶??!菇宰悦饕?。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埂犊嫡a》曰:「作新民?!?/span>3《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故枪示訜o所不用其極。
《康誥》說:“能夠崇尚光明的德性。”《太甲》說:“念念不忘上天賦予的美德。”《帝典》說:“能夠使偉大崇高的德性顯明。”這些書上說的都是要使自己的美德得以弘揚。 商湯時的青銅器盤上鏤刻警辭說:“如果能一日自新,就能日日自新,每日自新。”《康誥》說:“振作商的遺民,使他們自新。”《詩經》說:“周國雖是一個古老的諸侯國,但由于文王秉承天命除舊布新,所以它終能自我更新。”所以,君子任何地方都盡可能自新,達到美好完善的最高境界。
4《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span>5《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棺釉唬骸胳吨?,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6《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詩經》說:“京都幅員廣闊方圓千里,許多百姓都愿在那里居住。” 《詩經》說:“黃鳥鳴叫著,棲息在那多樹的丘岡。”孔子看了這兩句詩感慨地說:“黃鳥都知道棲在它所應當棲息的地方,難道人反而不如鳥嗎?” 《詩經》說:“儀表堂堂端莊謙恭的周文王,他光明的美德使人們無不崇敬。”作為國君,要做到仁政;作為屬臣,要做到恭敬;作為兒女,言行要符合孝道;作為父親,要做到慈愛;與國人交往要做到堅守信義。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孔子說:“審理官司,我與其他人一樣,能做到將案情斷得曲直分明,但我和其他人不同的是,必須使訴訟這類事件根本不發生。”要使那些心中奸詐不實之徒不敢隨便說盡那狡辯的之詞,從而使民心敬畏。這就叫做知道了本原。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關鍵在于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如果內心有所憤怒,那就不能端正;如果內心有恐懼,那就不能端正;如果內心有逸樂,那就不能端正;如果內心有憂患,那就不能端正。 心不在焉,就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吃東西不知道滋味。這是說,提高自身品德修養的途徑是端正內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勾酥^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如果要整頓好家族,關鍵在于先修養自身之品德。人們對于自己所親近相愛的人往往多有偏愛;對于自己所鄙視厭惡的人往往多存偏見;對于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多有偏頗;對于自己哀憫同情的人往往多有偏私;對于自己所輕視的人往往多持偏見。因此,喜愛某人的同時,卻又能認識他的不足;厭惡某人的同時,卻又能了解他的長處,能做到這樣的人天下很少有??! 所以有句諺語這么講:“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點錯誤,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禾苗長勢十分茁壯”這就是不修養好自身的品德,就不能整頓好自己的家族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犊嫡a》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7《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挂似浼胰?,而後可以教國人。8《詩》云:「宜兄宜弟?!挂诵忠说?,而後可以教國人。9《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蛊錇楦缸有值茏惴?,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要治理好國家,關鍵先整頓好自己的家族。如果不能整頓好本家族,而卻能管教好他人,那是從來沒有的。所以有道德修養的君子,他就是不離開自己的家族,也能夠收到治理教化人民的成效。孝,是用來侍奉君主的;悌,是用來侍奉尊長的;慈,是用來遣使民眾的?!犊嫡a》說:“要像保護初生的嬰兒一樣”。這就是要誠心實意去追求,雖然不能完全符合,但也不會相差太遠。生活中沒有見過先學會生養孩子,然后再去出嫁的女人。
君主的家族仁愛相親,整個國家都會興起仁愛之風;君主的家族實行謙讓,整個國家就會興起謙讓之風;君主一個人如果貪婪暴虐,整個國家就會群起作亂。這就叫做:君主一句話敗壞整個事情,一個人能安定整個國家。堯舜用仁政來統帥天下,于是民眾就跟著實行仁愛;桀紂用暴政來統治天下,于是民眾就跟著兇暴。號令民眾實行仁愛而自己嗜好兇暴,民眾是不會順從的。因此,有道德修養的君子,先應該要求自己,然后才能要求別人。應該先去掉自身的惡習,而后才能去制止別人,使之改惡從善。自己內心不以仁愛待人,卻能教育好他人,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說要治理好國家,首先要整頓好家族。
《詩經》寫道:“桃花妖嬈如含笑,滿枝葉兒碧又青,這個女子出嫁了,合家老小喜盈盈。”只有先使一個家族的人和睦相親,而后才能教化廣大的國民百姓。 《詩經》說:“家族之中情意融洽,兄弟之間團結友愛。”只有先使一個家族兄弟和睦相處,互相友愛,而后才能教化廣大的國民百姓。 《詩經》寫道:“國君的禮儀沒有差錯,才能成為四方各國的表率。”國君要使自己家族中的人,作為父親的講慈愛,做子女的講孝順,作兄長的講友愛,做弟弟的講恭敬,只有使他們的言行足以符合道德準則,然后整個國家四方百姓才會效法。 這些都說明了國君要治理好國家,首先要整頓好家族。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要治理好國家。因為國君尊敬老人,就會使孝敬之風在全國百姓中興起;國君尊敬長輩,就會使敬長之風在百姓中興起;國君憐愛救濟孤兒,全國的百姓便會照樣去做不會違背。所以,國君應當在道德上起到示范作用。 所厭惡于在上者的行為,不用來對待在下者;所厭惡于在下者的行為,不用來對待在上者;所厭惡于在前者的行為不用來對待在后者;所厭惡于在后者的行為,不用來對待在前者;所厭惡于在右者的行為,不用來對待在左者;所厭惡于在左者的行為,不用來對待在右者;這就叫做絜矩之道。
10《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姑裰煤弥?,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11《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褂袊卟豢梢圆簧?,辟則為天下戮矣。 12《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沟赖帽妱t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刖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詩經》說:“美好歡樂的國君,是天下百姓的父母。”國君應當喜愛百姓所喜愛的東西,應當憎惡百姓所憎惡的東西。這樣的國君才叫做天下百姓的父母。 《詩經》說:“雄偉巍峨的南山,山崖險峻高不可攀。權勢顯赫的尹太師,百姓目光都注視你。”掌握國家大權的人不可以不慎重。如果妄為有偏差,那么就會被天下百姓所不容。 《詩經》說:“殷代未喪失民心的時候,還能夠與上天的旨意相符合享有統治。應當以殷商的興亡為鑒戒。認識到守住天命永保國家并非容易。”這就是說:統治者能在道德上起示范作用,就會得到民眾的擁護,也就會享有國家;否則,就會失去民眾的擁護,也就失去國家。因此,國君首先要在道德修養上慎重。有了美德就會擁有民眾,有了民眾就會擁有土地;有了土地就會獲得財富;有了財富國家就有用度。美德是根本,財富是末梢。如果輕視道德修養,而重視財物,就會爭奪民眾的財富。 因此聚斂財富,民眾就會離散。散施財富,民眾就會歸附在君王周圍。所以,說出去違背情理的話,也會聽進違背情理的話;不正當得來的財富,也會不正當的失去。
《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span> 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span>
《康誥》說:“只有天命的去存是沒有一定的常規的。”這就是說行善積德就獲得它,不行善積德就會失掉它。 《楚書》說:“楚國沒有什么可以當作珍寶,只是把善當作珍寶。 重耳的舅舅子犯教導他說:“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么可以當作珍寶,只有把熱愛親族當作珍寶。”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秦誓》說:“如果有這樣一位耿介之臣,忠誠而沒有其他本領,但他品德高尚,心地寬厚,能夠容納別人。別人有本領,就好像他自己有本領一樣;別人具有美德,本領高強,他不只是口中經常稱贊的那樣。這種人是從內心包容他人,如果加以重用的話,那就完全可以保全我的子孫后代和臣民幸福的,也有利于國家。反之,別人有本領,就嫉妒和厭惡別人;別人具有美德,就故意壓抑阻止,使別人(有美德的人)不能被國君所了解,這種人從內心確實不能容人,這種人不能保全我的子孫后代和臣民的幸福,對國家實在是太危險了。”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只有那有仁德的國君,才會把這種嫉賢妒能的人流放,驅逐到四夷居住的邊遠地方,不許他與賢能的人同住在國中。這就是說:“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能懂得該愛什么樣的人,該恨什么樣的人。”發現了賢才卻不能推薦他,或者雖然推薦了卻不能盡早重用他,這是怠慢。發現了不賢的人卻不能罷退他,或者即便罷退了,但卻不能把他放逐到邊遠的地方去,這是過錯。喜愛人們所憎惡的東西,憎惡人們所喜愛的事情,這就是說違背了人的本性,災禍一定會降臨到身上。 因此,君子有一條大道,就必須以忠誠仁義的態度去獲得它,如果態度驕恣放縱,那就會失掉它。 生財也有大道,這就是要使生產財富的人多,消耗財富的人數減少。管理財富的人勤快,動用財富的人節儉,這樣才能使國家財富經常保持充足。 具有仁德的人憑借財富來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品德修養,沒有仁德的人卻用生命來聚斂財富。沒有聽說過君王好仁義,而下面的臣民不喜歡仁義的;沒有聽說過下面的臣民愛好仁義,而不能幫助君王完成其事業的;國庫里的財富就不是不屬于國君所有的財富了。
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勾酥^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孟獻子說:“擁有四匹馬拉車的大夫,就不應該再去計較那些養雞養豬之類的瑣事;能夠享用鑿冰喪祭的卿大夫,就不應該再飼養牛羊;達到擁有百輛兵車的卿大夫,就不應該收養那些只顧聚斂民財的家臣,與其有這種聚斂民財的家臣,還不如有那種盜竊主人財物的臣子。”這就是說治理國家不能以撈取財富為利,而應該以倡導仁義為利。 治理國家的君王專門致力于財富的聚斂,這一定是出自小人的主意。君王想要為善,如果任用小人處理國家事務,那么天災人禍就一定會同時到來。到那時,即使有善人賢才出來也無可奈何了。這說明治理國家不應以追逐財富為利,而應以崇尚仁義為利。
寫得太長了,大學所引的詩經原文另列一片博文吧。文中數字對應引用個詩經
《大學章句序》解讀 大學章句序 (宋)朱熹 《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 蓋自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矣。然其氣質之稟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出于其間,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復其性。此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所以繼天立極,而司徒之職、典樂之官所由設也。 三代之隆,其法寖備,然后王宮、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 夫以學校之設,其廣如此,教之之術,其次第節目之詳又如此,而其所以為教,則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倫之外,是以當世之人無不學。其學焉者,無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而各俯焉以盡其力。此古昔盛時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及周之衰,賢圣之君不作,學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風俗頹敗。時則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師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獨取先王之法,誦而傳之以詔后世。若《曲禮》、《少儀》、《內則》、《弟子職》諸篇,固小學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則因小學之成功,以著大學之明法,外有以極其規模之大,而內有以盡其節目之詳者也。三千之徒,蓋莫不聞其說,而曾氏之傳獨得其宗,于是作為傳義,以發其意。及孟子沒而其傳泯焉,則其書雖存,而知者鮮矣! 自是以來,俗儒記誦詞章之習,其功倍于小學而無用;異端虛無寂滅之教,其高過于大學而無實。其他權謀術數,一切以就功名之說,與夫百家眾技之流,所以惑世誣民、充塞仁義者,又紛然雜出乎其間。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聞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澤,晦盲否塞,反復沉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壞亂極矣! 天運循環,無往不復。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兩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傳。實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為之次其簡編,發其歸趣,然后古者大學教人之法、圣經賢傳之指,粲然復明于世。雖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與有聞焉。顧其為書猶頗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輯之,間亦竊附己意,補其闕略,以俟后之君子。極知僭踰,無所逃罪,然于國家化民成俗之意、學者修己治人之方,則未必無小補云。 [譯文] 《大學》這部書,是用來說明古代大學教學的原則和方法的。 自從上天降生人類以來,(上天)就無不賦予每一個人以仁、義、禮、智的本性。然而人與人的天資和智力存在差別,所以不是每個人都能知道自己本來就應該具備這些善良和理智的本性而努力保全它。(許多人由于沒有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人本來應該具備的善良和理智的本性,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修養,逐步減少甚至喪失了這種善良的本性。)一旦在社會群體中出現了聰明智慧并且能充分發展其善良本性的人,那么,上天必定賦予他一個使命,讓他擔當眾人的君師(即領袖,或領導人),使其治理和教育眾人,以恢復眾人本來應有的善良和理性的本性。這就是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之所以承受天命而成為人民的君師和榜樣的原因,也是承擔教育職責的司徒、典樂之類的官職之所以設立的理由。 夏、商、周三代興旺發達,時代久遠,(我們的祖先)對生產、生活法則的認識,以及在社會生活典章制度的建立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逐漸達到了比較齊備的程度,在這樣的基礎上,(為了傳承這些經驗)從王宮到國都以及普通街巷,無不設立學校。八歲的孩子,上自王公的子孫,下至老百姓的子弟,都進入小學學習。小學教學的內容是: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基本禮節,禮儀、音樂、射箭、駕車、識字、計算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待孩子長到十五歲,則自君王可繼位的太子和其他兒子,以及公侯、大臣、官員之正妻所生的兒子,連同老百姓中的優秀子弟,都進入大學。教學的內容是窮盡事理、端正本心、修養自身、管理人的原則和方法。這就是說,學校教育在年齡界限和深淺難易上是以大學、小學來劃分的。 學校的設置是如此廣泛,教學方法的次序和內容是如此詳細分明,而所教的內容,都是人君親身經歷的經驗、教訓和心得,不要求學習人民群眾日常生活規則和倫理之外的知識。正因為這樣,當世之人沒有不學習的。這些學習的人,沒有不知道自己所固有的天賦本性的,也沒有不明白自己的職分所應當做和不應當做的,這樣各人就埋頭盡力來做好自己的事情。這就是古代興盛時政治修明于上,風俗美善于下,而后世趕不上的原因。 到周朝衰落后,賢圣之君沒有出現,上述學校的教學體制不能推行,教化隨世事而變遷,風俗也頹廢敗壞。在這樣的時代,出現了一個像孔子這樣的圣人,卻得不到君師的地位來推行他的政教學說,于是他就獨自去總結先王的法則,講習、傳誦以昭告后世。(開設私人學校,仿效先王之法,招收弟子習讀《詩》、《書》和歷史文獻,把先王之道傳授弟子,再由弟子傳教后人。)例如,《曲禮》、《少儀》、《內則》、《弟子職》等篇,都是小學的內容,以支流末節的形式流傳下來。而這一篇《大學》,是在小學得以成功存留的基礎上,用來講明大學的教學方法的?!洞髮W》這部書,就其涉及范圍(外延)而言,所研究的對象非常廣泛,規模極其廣大,而就其內容來說,條理十分清楚,內容十分詳細??鬃佑腥Ф鄬W生,沒有一個沒聽過孔子講解這些內容的,卻只有曾子明白其中的真義,于是寫成書籍,作為傳講的精義,并在此基礎上加以發揮和說明,傳播到后世。(曾子將《大學》傳給了孟子,)到孟子死后,孔子的傳統消失了?!洞髮W》這部書雖然存在,但知其真義者太少了。 從這以后,普通學者誦讀記憶詞句文章,所下的功夫數倍于小學但沒有用;那些異端虛無寂滅的說教,他們所謂的高妙超過了大學卻無實際的意義。其他的什么權謀術數之類,一切以成就功名利祿為目的的說教,以及形形色色的技能、技巧等等,盡管其中也充塞著仁義的說教,又紛然雜出并流行于世,實際上都是蠱惑人心、誤導民眾的理論。(以上這些原因)使得君王、大臣、官員不幸而聽不到根本道理的要義,使平民百姓不幸不能得到政治修明的恩澤,昏暗不明,德教不行,這樣沉重的社會弊病反反復復積累下來,到五代十國之時的衰敗、壞亂到了極點。 “天”是以不斷循環的方式運行的,沒有什么過去了就不再重復出現的情形。到了宋朝,道德又開始興盛起來了,社會安定了,教育又重新引起社會的重視。于是出了河南程氏(程顥、程頤)兩位先生,繼承孟子的傳統,開始尊崇、信奉《大學》這部書并不斷傳揚,又將傳下來的古書重新編輯,發揮其中的旨趣和深義,至此以后,古代大學教育人的原則和方法,古代圣賢經傳的宗旨,重新放射出粲然光彩。雖然我朱熹不夠聰明,也有幸從我老師那里聽說了程氏兩先生的學說。我覺得程氏兩先生編寫的書仍有缺點和失誤,于是忘記我自己的淺陋,將該書重新編輯,其間也把我自己的見解寫入書中,補充了其中的缺漏之處,等待以后的學者糾正。我深深知道自己超越了本分(能力所限),我必須為書中的瑕疵承擔責任,然而,對于為國家凈化民俗的想法,對于給學習的人提供修養自身和管理他人的方式方法來說,這樣做未必不是小有裨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