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0)  
親,您的購物車空空的喲~
去購物車結算

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2019修訂)

2020-12-01 17:31瀏覽數:17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婦聯、教育廳(教委、教育局)、文明辦、民政廳(局)、文化和旅游廳(局)、衛生健康委、廣播電視局、科協、關工委,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婦聯、教育局、文明辦、民政局、文化局、衛生健康委、廣電局、科協、關工委:


2010年2月,全國婦聯、教育部等部門頒布了《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以下簡稱《大綱》) 。多年來,《大綱》在指導家庭教育理論研究, 規范家庭教育內容, 提高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總書記就家庭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別指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 強化品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適應新時代家庭教育發展的新需求, 全國婦聯、教育部、中央文明辦、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國科協、中國關工委共同對《大綱》進行了修訂。

    現將《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修訂)》印發給你們,各地、各部門要根據《大綱(修訂)》要求, 認真做好貫徹落實工作, 科學規范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行為, 提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水平, 促進家庭教育事業全面發展。


全國婦聯 教育部 中央文明辦 民政部 文化和旅游部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2019年5月14日


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


(修訂)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按照新時代黨和政府對家庭教育以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部署和要求,進一步深化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提高全國家庭教育總體水平,促進兒童全面健康成長,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修訂《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 (以下簡稱《大綱》) 。


一、適用范圍


《大綱》適用于各級各類家庭教育指導機構、相關職能部門、社會團體、宣傳媒體和家庭教育指導者,對新婚夫婦、孕婦、18 歲以下兒童家長(父母或其他監護人)開展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行為。


二、指導原則


家庭教育指導是指相關機構和人員為提高家長教育子女能力而提供的專業性支持服務和引導。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應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1.思想性原則。遵循黨的教育方針,以促進兒童全面健康成長為目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通過實施科學的家庭教育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發揮重要基礎作用。


2.科學性原則。遵循家庭教育規律,為家長提供科學化、專業化、規范化的指導服務,家庭教育指導機構和指導者應具備相應的專業資質和能力。


3.兒童為本原則。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個體差異,創設適合兒童成長的必要條件,保護兒童各項權利,促進兒童自然、全面、充分、個性發展。


4.家長主體原則。確立為家長服務、提供支持的觀念,尊重家長意愿,堅持需求導向,調動家長參與的積極性;引導家長注重提升自身素質,注重家庭建設和良好家風傳承,促進親子互動共同提高。


三、核心理念


1.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生活中父母對兒童的教育和影響,對其良好行為習慣、思想品德、價值觀的形成,健全人格培養等都具有基礎性作用。


2.家庭教育重在教孩子如何做人。家庭教育要從養成良好習慣開始,逐步培育兒童正確的價值觀, 培養兒童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華民族,明禮誠信、勤奮自立、友善助人、孝親敬老等良好思想品德,增強兒童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使兒童養成好思想、好品德、好習慣、好人格,培養兒童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


3.家長是家庭教育的責任主體。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負有主體責任,要依法依規履行對子女的監護職責和撫養教育義務,了解監護人法定權利和義務, 學習家庭教育知識, 掌握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提升科學實施家庭教育的能力。


4.家庭教育是家長和兒童共同成長的過程。家長素質是影響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家長應當努力做到舉止文明、情趣健康、敬業進取、言行一致、好學善思,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教育影響兒童。


5.家庭建設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保障。家庭要倡導尊老愛幼、夫妻和睦、勤儉持家、親子平等、鄰里團結的家庭美德,創建民主、文明、和睦、穩定的家庭關系。家庭成員要共同構建優秀家庭文化、傳承良好家風,為兒童健康成長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家長要學會優化家庭生活,為兒童提供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活動。


6.尊重兒童成長規律是家庭教育的前提。兒童期是人生的重要階段,有其發展規律,家長在實施家庭教育時不能違背兒童成長規律。兒童成長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家庭教育要依據兒童成長特點,采取科學的教養方式。


7.尊重和保護兒童權利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兒童是獨立的權利主體,有生命權、健康權和獲得基本生活保障的權利,有充分發展其全部體能與智能的權利;有享有國家、社會、學校、家庭保護,不受歧視、虐待和忽視的權利;有參與家庭和社會生活并就影響他們生活的事項發表意見的權利,實施家庭教育要尊重和保護兒童的各項權利。


8.家庭、學校、社會是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的共同體。家長要認識到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重要意義,主動參與家校社協同教育,尊重教師,理性表達訴求,積極溝通合作,保持開放心態,引導兒童正確認識各種現象,科學合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四、分階段指導內容及要求


兒童發展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應依據兒童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開展。


(一)新婚期及孕期的家庭教育指導要點


1.做好懷孕準備。鼓勵備孕夫婦學習優生優育優教的基本知識,并為新生命的誕生做好思想上、物質上的準備。引導備孕夫婦參加健康教育、健康檢查、風險評估、咨詢指導等專項服務。對于不孕不育者,引導其科學診斷、對癥治療,并給予心理輔導。


2.注重孕期保健。指導孕婦掌握優生優育知識,配合醫院進行孕期篩查和產前診斷,做到早發現、早干預;避免煙酒、農藥、化肥、輻射等化學物理致畸因素,預防病毒、寄生蟲等生物致畸因素的影響;科學增加營養,合理作息,適度運動,進行心理調適,促進胎兒健康發育。對于大齡孕婦、有致畸因素接觸史的孕婦、懷孕后有疾病的孕婦以及具有其他不利優生因素的孕婦,督促其做好產前醫學健康咨詢及診斷。


3.提倡自然分娩。指導孕婦認識自然分娩的益處,科學選擇分娩方式;認真做好產前醫學檢查,并協助舒緩臨盆孕婦的焦慮心理。幫助產婦做好情緒調節,預防和妥善應對產后抑郁。


4.做好育兒準備。指導準家長學習育兒基本知識和方法,購置新生兒生活必備用品和保障母嬰健康的基本用品;做好已有子女對新生子女的接納工作;妥善處理好生育、撫養與家庭生活、職業發展的關系;統一家庭教育觀念,營造安全、溫馨的家庭環境。


(二)0—3 歲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


1.0—3歲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


這是兒童身心發展最快的時期。兒童的身高和體重迅速增長, 神經系統結構發展迅速; 感知覺飛速發展; 遵循由頭至腳、由大動作至小動作的發展原則,逐步掌握人類行為的基本動作;語言能力迅速發展;表現出一定的交往傾向,樂于探索周圍世界;對家長有強烈依賴感;道德發展處于前道德期。


2.家庭教育指導內容要點


(1)提倡母乳喂養。指導乳母加強乳房保健,在產后盡早用正確的方法哺乳;在睡眠、情緒和健康等方面保持良好狀態,科學飲食,增加營養;在母乳不充分的階段采取科學的混合喂養,適時添加輔食。


(2)鼓勵主動學習兒童日常養育和照料的科學知識與方法。引導家長讓兒童多看、多聽、多運動、多撫觸,帶領兒童開展適當的運動、游戲,增強兒童體質。指導家長按時為兒童預防接種,培養兒童健康的衛生習慣,注意科學的飲食調配;配合醫療部門完成相關疾病篩查,做好兒童生長發育監測,學會觀察兒童,及時發現兒童發展中的異常表現,及早進行干預;學會了解兒童常見病的發病征兆及應對方法,掌握病后護理常識;了解兒童成長的特點和表現,學會傾聽、分辨和理解兒童的多種表達方式。


(3)制訂生活規則。指導家長了解兒童成長規律及特點,并據此制訂日常生活規則,按照規則指導兒童的行為;采用鼓勵、表揚等正面教育為主的方法,培養兒童健康生活方式。


(4)豐富兒童感知經驗。指導家長創設兒童充分活動的空間與條件, 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環境中的真實物品和現象,讓兒童在爬行、觀察、聽聞、觸摸等活動過程中獲得各種感知經驗,促進感官發展。


(5)關注兒童需求。指導家長為兒童提供抓握、把玩、涂鴉、拆卸等活動的機會、工具和材料,用多種形式發展兒童的小肌肉精細動作和大肌肉活動能力;分享兒童的快樂,滿足兒童好奇、好玩的認知需要,激發兒童想象力和好奇心。


(6)提供言語示范。指導家長為兒童創設寬松愉快的語言交往環境,通過表情、肢體、語言等多種方式與兒童交流;提高自身語言表達素養,為兒童提供良好的言語示范;為兒童的語言學習提供豐富的機會,運用多種方法鼓勵兒童表達;積極回應兒童,鼓勵兒童之間的模仿和交流。


(7)提高安全意識。提高家長有效看護意識和技能,指導家長消除居室和周邊環境中的危險性因素,防止兒童意外傷害發生。


(8)加強親子陪伴。指導家長認識到陪伴對于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學會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系,不用電子產品代替家長陪伴兒童,多與兒童一起進行親子閱讀;學習親子溝通的技巧,與兒童建立開放的溝通模式;關注、尊重、理解兒童的情緒,合理對待兒童過度情緒化行為, 有針對性地實施適合兒童個性的教養策略,培育兒童良好情緒;處理好多子女家庭的親子關系、子女間的關系,讓每個兒童都得到健康發展。


(9)重視發揮家庭各成員角色的作用。指導家長積極發揮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了解父輩祖輩聯合教養的正面價值,適度發揮祖輩參與的作用;引導祖輩樹立正確的教養理念。


(10)做好入園準備。指導家長認識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性,珍視幼兒園教育的價值。入園前,指導家長有意識地培養兒童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對簡單規則的理解能力;入園后,指導家長與幼兒園教師積極溝通,共同幫助兒童適應入托環境,平穩度過入園分離焦慮期。


(三)3—6 歲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


1.3—6 歲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


這是兒童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兒童的身高和體重穩步增長,大腦、神經、動作技能等獲得長足的進步;自我獨立意識增強,開始表現出一定興趣、愛好、脾氣等個性傾向;初步具備自我情緒調節能力;愿意與同伴交往,樂于分享;學習能力開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強;依戀家長,會產生分離焦慮;處于道德他律期,獨立性、延遲滿足能力、自信心都有所發展。


2.家庭教育指導內容要點


(1)積極帶領兒童感知家鄉與祖國的美好。指導家長通過和兒童一起外出游玩、觀看影視文化作品等多種形式,了解有關家鄉、祖國各地的風景名勝、著名建筑、獨特物產等;適時向兒童介紹國旗、國歌、國徽的含義,帶領兒童觀看升國旗、奏國歌等儀式,培育兒童對家鄉和祖國的樸素情感。


    (2)引導兒童關心、尊重他人,學會交往。指導家長培養兒童尊重長輩、關心同伴的美德;關注兒童日常交往行為,對兒童的交往態度、行為及時提供幫助和輔導;結合實際情境,幫助兒童理解他人的情緒,了解他人的需要,做出適當的回應;引導兒童學會接納差異,關注他人的感受;培養兒童多方面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增強兒童與人交往的自信心;經常帶兒童接觸不同的人際環境,為兒童創造交往機會,幫助兒童學會與同伴相處。


(3)培養兒童規則意識,增強社會適應性。指導家長結合兒童生活實際,為兒童制訂日常生活規范、游戲規范、交往規范,遵守家庭基本禮儀;要求兒童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培養責任感和認真負責的態度;有意識地帶兒童走出家庭,接觸豐富的社會環境,提高社會適應性;在兒童遇到困難時以鼓勵、疏導的方式給予必要的幫助與支持。


(4)加強兒童營養保健和體育鍛煉。指導家長積極帶領兒童開展體育活動;根據兒童的個人特點,尋找科學合理又能被兒童接受的膳食方式;科學搭配兒童飲食,做到營養均衡、 比例適當、飲食定量、調配得當;科學管理兒童的體重,學習關于兒童營養的科學知識;與兒童一起制訂合理的家庭生活作息制度,培養兒童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定期帶兒童做健康檢查。


(5)豐富兒童感性經驗。指導家長重視生活的教育價值,為兒童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帶領兒童關心周圍事物及現象,多開展接觸大自然的戶外活動,參觀科技館、博物館、美術館等,開闊兒童的眼界,豐富兒童的感性經驗;尊重和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支持和滿足兒童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避免開展超出兒童認知能力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


(6)提高安全意識。指導家長盡可能消除居室和周邊環境中的危險性因素;結合兒童的生活和學習,在共同參與的過程中對兒童實施安全教育;重視兒童的體能素質,提高其自我保護能力, 減少兒童傷害。


(7)培養兒童生活自理能力和勞動意識。指導家長鼓勵兒童做力所能及的事,學習和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方法,參與簡單的家務勞動,在生活點滴中啟發兒童的勞動意識,保護兒童的勞動興趣。


(8)科學做好入學準備。指導家長重視兒童幼兒園與小學過渡期的銜接適應, 充分尊重和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兒童形成良好的任務意識、規則意識、時間觀念,學會控制情緒,能正確表達自己的主張,逐步培育兒童通過溝通解決同伴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堅決抵制和摒棄讓兒童提前學習小學課程和教育內容的錯誤傾向。


(四)6—12 歲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


1.6—12 歲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


這一階段兒童的生理發展處在相對平穩、均衡的時期,入學學習是兒童生活中的一個重大轉折。兒童的身高和體重加速發展;大腦仍在持續快速發展,以具體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情緒總體穩定,偶有較大波動;個人氣質更加明顯;能逐步客觀進行自我評價,注重權威評價;社會交往能力增強,開始有較為穩定的同伴關系;學習能力逐步提高,學習策略逐步完善;自理能力增強。


2.家庭教育指導內容要點


(1)培養兒童樸素的愛國情感。指導家長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了解家鄉特色習俗和中華民族的共同習俗,過好中國傳統節日和現代公共節日;開展家國情懷教育,多給兒童講述仁人志士的故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國家發展的成就等;指導兒童寫好中國字, 說好中國話;初步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培養兒童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2)提升兒童道德修養。指導家長提升自身道德修養,處處為兒童做表率, 結合身邊的道德榜樣和通俗易懂的道德故事,培養兒童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創設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圍;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凈化家庭和社會文化環境;從大處著眼,從小事入手,及時抓住日常生活事件教育兒童孝敬長輩、尊敬老師, 學會感恩、幫助他人,誠實為人、誠信做事。


(3)培養兒童珍惜生命、尊重自然的意識。指導家長將生命教育納入生活實踐中,帶領兒童認識自然界的生命現象,幫助兒童建立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呵護生命的意識;抓住日常生活事件,增長兒童居家出行的自我保護意識及基本的自救知識與技能;引導兒童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發展理念,養成勤儉節約、低碳環保的生活習慣。


(4)培養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指導家長注重兒童學習興趣的培養,保護和開發兒童的好奇心,鼓勵兒童的探索行為;引導兒童形成按時獨立完成任務、及時總結、不懂善問的習慣,成為學習的主人;正確對待兒童的學習成績,設置合理期望,不盲目攀比;用全面和發展的眼光看待、評價兒童,增強兒童學習信心。


(5)培養兒童健康的生活習慣。指導家長科學安排兒童的飲食,引導兒童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培養兒童關注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培養兒童良好作息習慣,保證兒童睡眠充足,每日睡足 10 小時;為兒童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注意用眼衛生并定期檢查視力;養成科學用耳習慣,控制耳機等娛樂性噪聲接觸,定期檢查聽力;引導并督促兒童堅持開展體育鍛煉,培養一兩項能夠終身受益的體育愛好;配合衛生部門定期做好兒童健康監測。


(6)培養兒童的勞動習慣。指導家長正確認識勞動對兒童成長的價值;堅持從細微處入手,提高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養成生活自理的習慣;給兒童創造勞動的機會,教授兒童一定的勞動技能,培養勞動熱情,樹立勞動創造價值的觀念;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性別差異、身體狀況等特點,安排適度的勞動內容、時間和強度,做好勞動保護;讓兒童了解家庭收支狀況,適度參與家庭財務預算,視家庭經濟狀況和兒童的年齡給適量的零用錢,引導兒童合理支配零用錢,形成正確的消費意識。


(7)積極參與家校社協同教育。指導家長主動與學校溝通聯系,了解兒童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情況,與學校共同完成相應的教育活動,提高兒童的學習效果;參與學校的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家長會活動以及親子活動等,自覺接受家庭教育指導;積極參與學校管理,主動根據需要聯系社會資源,與學校共創良好育人環境。


(五)12—15 歲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


1.12—15 歲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


這是兒童從童年向成年的過渡期。兒童的生殖器官逐步發育,出現性沖動和性好奇;整體身體素質好;大腦發展迅速,抽象思維能力增強, 記憶和觀察水平不斷提高; 自尊心強, 重視外表, 建立自我同一性成為本階段兒童最重要的任務; 情緒波動大, 敏感易怒, 容易有挫折感, 情感內隱; 易和家長產生沖突; 重視同伴交往及其評價, 對父母依戀減少; 責任心增強, 自我控制能力有明顯發展。


2.家庭教育指導內容要點


(1)重視價值觀教育。指導家長理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身作則,為兒童樹立榜樣; 結合發生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事件開展價值觀教育,培育兒童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通過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用愛國主義激發兒童的夢想,讓兒童能夠結合自己的現實和未來,自覺踐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價值準則;讓兒童學習正確認識與分析問題,分辨是非。


(2)重視兒童青春期人格發展。指導家長認識青春期兒童發展特征,不斷調整教養方式;幫助兒童悅納自我;尊重兒童自主意愿,鼓勵兒童獨立思考與理性表;培養兒童應對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和堅毅品格;引導兒童以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緒,積極調控心理,自主自助,預防和克服各種可能產生的青春期心理障礙;正確對待兒童 “叛逆” 行為。


(3)增強兒童學習動力。指導家長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將學習的外在動力轉化為內在動力;培養兒童勤奮學習、持續學習的意志力;重視兒童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養成,幫助兒童形成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的能力;指導兒童正確應對學習壓力,克服考試焦慮,在兒童考試受挫時鼓勵兒童。


(4)提高兒童信息素養。指導家長正確認識媒介對兒童的影響,掌握必要的信息知識與方法;了解兒童使用各種媒介的情況,培養兒童對信息的是非辨別能力和加工能力;鼓勵兒童在使用網絡等媒介的過程中學會自我保護、自我尊重、自我發展;豐富兒童生活, 規范上網行為, 預防網絡依賴;了解網絡沉溺標準, 能夠在專業機構和人員的幫助下,指導兒童戒除網絡沉溺行為。


(5)對兒童進行性教育。指導家長充分了解青春期生理衛生知識,對兒童開展適時、適度的性教育, 讓兒童了解必要的青春期知識, 認識并適應身體的生理變化;開展科學的性心理輔導, 對兒童進行與異性交往的指導;加強對兒童的性道德教育, 幫助兒童認識到對性健康和生殖健康應當采取負責任的態度和行為。


(6)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指導家長與兒童平等相處,理解兒童自主愿望, 保護兒童隱私權;學會傾聽兒童的意見和感受, 學會尊重、欣賞、認同和分享兒童的想法; 學會運用民主、寬容的語言和態度對待兒童, 促進良性親子溝通。


(7)重視生涯規劃指導。指導家長正確認識自己的孩子, 幫助兒童客觀認識自我, 勇于面對現實, 保持信心; 支持兒童參與志愿服務、研學等社會實踐活動, 協同學校合理安排兒童進行一定的農業生產、工業體驗、服務業實習等勞動實踐, 引導兒童加深對各種職業的了解;協助兒童綜合分析學業水平、興趣愛好,并根據個性特征合理規劃未來;寬容對待兒童在做自我選擇時與家長的分歧。


(六)15—18 歲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要點


1.15—18 歲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


這一階段的兒童已經進入青春中后期。兒童在外貌上與成人接近,身體各器官逐步發育成熟,發育進入相對穩定期;認知結構的完整體系基本形成,抽象邏輯思維占據優勢地位; 情緒不穩定, 情感內隱, 易感到孤獨;重視同性和異性的友誼,并可能萌發愛慕感情;自制力和意志力增強但仍不成熟;獨立性強,有決斷力;觀察力、聯想能力迅速發展。


2.家庭教育指導內容要點


(1)引導兒童樹立國家意識。指導家長引導兒童樹立國家意識,增強兒童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關注社會發展,將個人理想與國家需要相結合,認識國家前途、命運與個人價值實現的統一關系,學會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的發展、現實的奮斗相結合。


(2)培養兒童法治觀念。指導家長加強法律知識學習,正確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內在含義及其要求,成為兒童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榜樣;掌握家庭法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引導兒童樹立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觀念,養成尊法守法的行為習慣,學會在法律和規則框架內實現個人的自由意;與兒童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切實維護兒童權益。


(3)提高兒童交往合作能力。指導家長根據該年齡段兒童個性特點,引導兒童積極開展社交活動和正常的異性交往;以性道德、性責任、性健康、預防和拒絕不安全性行為為重點,開展性教育;對有戀愛行為的兒童,給予正確引導;鼓勵兒童在集體生活中鍛煉自己,學會與人相處,體驗與人合作的快樂;幫助兒童學會寬容待人,正確對待友誼;了解校園欺凌行為的性質、特點及家校合作的基本處理方法。


(4)培養兒童的責任意識。指導家長通過召開家庭會議等形式,與兒童平等、開放地討論家庭事務,共同分擔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培養兒童的家庭責任感;引導兒童樹立社會責任感,正確處理個人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勇于承擔責任。


    (5)加強兒童美育。指導家長培養兒童正確的審美觀,具有發現美、欣賞美、表現美的能力;讓兒童接觸、欣賞自然美,培養熱愛自然環境、熱愛祖國美好河山的情感;欣賞文學和藝術,發展想象和表現美的能力;明確內在美與外在美的關系,理解勞動能創造美;加強自身修養,踐行文明禮儀;增強對個性美的感受,提高自我評價能力,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6)指導兒童以平常心對待升學。指導家長在迎考期間保持正常、有序的家庭生活,科學、合理安排生活作息,保證兒童勞逸結合,身心愉快;保持適度期待,鼓勵兒童樹立自信心,以平常心面對考試;為兒童選擇志愿提供參考意見,并尊重兒童對自身的未來規劃與發展意愿。


(七)特殊家庭、特殊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


幫助家長了解國家對特殊兒童及相應家庭的支持政策,引導家長接受兒童的身心狀況及家庭現狀,調整心態,合理期望;學會獲取社會公共服務。


1.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導


(1)離異和重組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導。引導家長正確認識和處理婚姻存續與教養職責之間的關系,對兒童的教養責任不因夫妻離異而撤銷,父母不能以離異為理由拒絕履行家庭教育的職責。指導家長學會調節和控制情緒,不在兒童面前流露對離異配偶的不滿,避免將自身婚姻失敗與情感壓力遷怒于兒童;不簡單粗暴或者無原則地遷就、溺愛兒童;強化非監護方的父母角色與責任,增強履職意識與能力,定期讓非監護方與兒童見面,強化兒童心目中父 ( 母) 親的形象和情感;調動親戚、朋友中的性別資源給兒童適當的影響,幫助其性別角色充分發展。指導重組家庭的夫婦多關心、幫助和親近兒童,減輕兒童的心理壓力,幫助兒童正視現實;對雙方子女一視同仁;加強家庭成員間的溝通,創設平和、融洽的家庭氛圍。


(2)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指導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增強父母是家庭教育和兒童監護責任主體的意識,依法依規履行家長義務,承擔起對農村留守兒童監護和撫養教育的責任,確保農村留守兒童得到妥善監護照料、親情關愛和家庭溫暖。讓家長了解陪伴對于兒童成長的價值,勸導家長盡量有一方在家照顧兒童,有條件的家長尤其是 0—3 歲兒童母親要把兒童帶在身邊,盡可能保證兒童早期身心呵護、母乳喂養的正常進行。指導農村留守兒童家長或被委托監護人重視兒童教育,多與兒童交流溝通,對兒童的道德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充分關注。


(3)流動人口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導。鼓勵家長勇敢面對陌生環境和生活困難,為兒童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處理好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為兒童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多與兒童交流,幫助兒童適應新的環境,了解兒童對于新環境的適應情況;與學校加強聯系,共同為兒童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4)服刑人員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導。指導監護人多關愛兒童;善于發現兒童的優點,用教育力量和愛心培養兒童的自尊心;信任兒童,并引導兒童調整心態,保證心理健康;定期帶兒童探望父 (母),滿足兒童思念之情;與學校積極聯系,共同為兒童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2.特殊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


(1)智力障礙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指導家長樹立醫教結合的觀念,引導兒童聽從醫生指導,擬定個別化醫療和教育訓練計劃;通過積極的早期干預措施改善障礙狀況,并培養兒童社會適應能力;引導家長堅定信心、以身作則,重視兒童的日常生活規范訓練,并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2)聽力障礙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指導家長積極尋求早期干預,主動參與兒童語訓,在專業人士協助下制定培養方案,充分利用游戲的價值,重視同伴交往的作用,發展兒童聽力技能和語言交往技能,不斷改善兒童社會交往環境,逐步提高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加強對兒童的認知訓練、理解力訓練、運動訓練和情緒訓練。


(3)視覺障礙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指導家長及早干預, 根據不同殘障程度發展兒童的聽覺和觸覺,以耳代目、以手代目, 提升缺陷補償。對于低視力兒童,指導家長鼓勵兒童運用余視力學習和活動,提高有效視覺功能。對于全盲兒童,指導家長訓練其定向行走能力,增加其與外界接觸機會,增強其交往能力。


(4)肢體殘障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指導家長早期積極借助醫學技術加強干預和矯正,使其降低殘障程度,提高活動機能;營造良好家庭氛圍,用樂觀向上的心態感染兒童;鼓勵兒童正視現實、積極面對困難;教育兒童通過自己的努力,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以獲取信心。


(5)精神心理障礙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引導家長營造良好家庭氛圍,給予兒童足夠的關愛;加強與兒童的溝通與交流, 避免兒童遭受不良生活的刺激;支持、尊重和鼓勵兒童,多向兒童表達積極情感;多給兒童創造與伙伴交往的機會,培養兒童集體意識,減少其心理不良因素;積極尋求專業幫助,通過早期干預改善疾病狀況,提升兒童社會適應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促進疾病康復。


(6)智優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引導家長深入了解兒童的潛力與才能,正確、全面地評估兒童;從兒童的性格、氣質、興趣、能力、外部條件等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地開發兒童智力,發展兒童特長;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高兒童的綜合素質;正確對待兒童的榮譽,引導兒童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鼓勵兒童在人群中平等交流與生活。


五、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加強對《大綱》實施工作的領導,在組織開展社會宣傳、理論研究、教材開發、骨干培訓、工作督導評估時,都要以《大綱》為依據和框架。 同時要引導和幫助家庭教育指導機構和指導者根據《大綱》要求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


2.明確職責分工。各地各相關部門要結合地方實際和部門職能,統籌制定實施計劃,指導所屬家庭教育指導機構按照《大綱》內容開展家庭教育支持服務工作。


3.注重資源整合。各地各相關部門要加大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經費的投入,爭取將家庭教育指導納入地方財政預算或相關民生工程。 要統籌各方面力量,完善共建機制,形成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的家庭教育社會支持網絡。


4.加強理論研究。各地各相關部門要指導推動各級各類家庭教育研究會(學會)以及高校、科研機構加強家庭教育理論研究,在《大綱》框架下,組織研發指導教材等服務產品、制定監測評估標準等,推動加快家庭教育學科建設,努力構建家庭教育理論和學科體系。


5.抓好隊伍建設。各地各相關部門要按照《大綱》要求,對家庭教育指導者、家庭教育工作骨干、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托育服務機構工作人員等加強系統化的專業知識培訓,提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形成專兼結合、具備指導能力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隊伍。


6.培育社會組織。各地各相關部門要加強家庭教育指導的專業社會組織的培育與孵化。以項目制的方式開展培訓與資源整合,鼓勵社會組織進駐社區開展家庭教育指導,讓家長享受到家門口的專業家庭教育指導與咨詢。


7.擴大社會宣傳。各地各相關部門要通過多種渠道,大力宣傳《大綱》主要內容和實踐要求,使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深入人心,為家庭教育工作開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