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禮儀與衛生防疫簡說2021-08-10 20:19瀏覽數:1185次
![]() 傳統文明禮儀與防疫簡說 丹江口市心理學會(丹江口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錄制 略議文明禮儀在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疫情防控期間,哪些禮儀你需要掌握? 知禮守禮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疫情防控期間,有些禮儀被大力提倡、有些社交方式在悄然改變,你都知道嗎?又都做到了嗎? 疫情期間交往禮儀 1、“咳嗽、打噴嚏禮儀” (傳統方法手帕、側身——擦汗,擦淚,遮羞必備。在我國,手帕最早出現在先秦時代) 現代方法:咳嗽或打噴嚏時,用手肘衣服或紙巾,掩住口鼻。使用后的紙巾應丟到垃圾桶??人曰虼驀娞绾?/span>,應盡快用流水清洗雙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劑進行手消毒。如無清潔雙手條件,不可用手直接觸摸口、鼻、眼等。
2、日常交往 現代方法:見面應至少保持1米距離,戴口罩。(心理學概念:禮貌距離120-360cm 用于處理非個人事物的場合中,如進行一般社交活動,或在辦公,辦理事情時。) 一般情況下不建議握手、擁抱等身體接觸行為,建議行拱手禮或抬手招呼。 傳統方法: 作揖,漢族民間傳統的一種禮節,拱(抱)手為禮,是古代賓主相見時常用的禮節。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彎,表示向人敬禮。它相比于外國人的握手有更衛生、優美、自主、有文化底蘊的特點。然而,近代隨著西方文化傳入中國,中國人接受并使用握手禮,像作揖這樣優美的見面行禮方式卻漸漸地被中國人所摒棄甚至遺忘。
“揖”據考證大約起源于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了。揖禮屬于相見禮。
作揖的一個特點,那就是舉手。宋代陸游的《老學庵筆記》說:“古所謂揖,但舉手而已。”清代的閻若璩,在《論語·述而》的注釋中說:“古之揖,今之拱手。”如果我們吸取這種作揖的方法,去代替握手,再加上大家常見的點頭或輕微的鞠躬,那么,對疫情防控大有裨益(作揖使得二人的距離不少于1米以上)
禮者,天地之序也。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傳承優秀的文化傳統,絕不僅僅是不忘根。而是它可以使我們有效的避免傷害,確保中華民族可持續的健康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助力。 丹江口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 丹江口市心理學會 2021年8月10日 上一篇: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專題學習會召開
下一篇: 先回應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