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0)  
親,您的購物車空空的喲~
去購物車結算

讀書沙龍階段總結:走進安詳的五種方式

2021-07-24 22:50瀏覽數:81 
文章附圖

7月18日、24日,“愛伴童心·贏在營家”幸福講堂開展了兩次《尋找安詳》讀書沙龍活動,線下、線上各一次。讀完了該書第一章《走進安詳》。下面謹以郭文斌先生的一篇演講文字作為兩次讀書沙龍的階段總結。


微信圖片_20210724230547_副本.jpg


走進安詳的五種方式


(來源:人民政協報   2012.11.26)



   “安詳是一種不需要條件作保障的快樂,換句話說,它是一種根本快樂、永恒快樂、深度快樂,它區別于那種由對象物帶來的短暫快樂、泡沫快樂、淺快樂?!?/span>

                                                                 ——郭文斌


閱讀提示:


  ■ 寫下“不待揚鞭自奮蹄”這句話的人,肯定明白這一點。它是一個主動、一個自愿,真正的敬業正是從此而來,真正的心量正是由此而來。


  ■ 當我們隨時隨地都能回到現場,并且明明白白地感受著這個現場,安詳才能到來。


  ■ 一個人要找到安詳,應該讓心先定下來,而要讓心定下來,就要在心中存有“天意”。


  演講人:郭文斌


  簡 介:時任銀川市文聯主席,寧夏作協副主席,《黃河文學》主編。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寧夏大學、寧夏師范學院客座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通過“給”走進安詳


  “給”就是把我們能拿出來的那份物力、體力、智力奉獻社會,并且不求回報。只有如此,我們才能融化“自我”這塊堅冰,清除這一通往安詳道路的最大障礙。


  一個人要想走進安詳,首先要和天地精神相應。


  而“給”,就是天地精神。


  陽光、空氣、時間、空間都是免費為我們提供的。有人收取土地出讓金,但是大地本身沒有收??;有人收取水費,但是水本身沒有收取。


  為此,天才長,地才久。


  當年魯哀公問孔子他的弟子里誰的境界最高,孔子的回答是顏回。因為他“不遷怒、不貳過”??鬃訛槭裁匆紫葟娬{不生氣呢?當年搞不清楚,后來突然明白了。人為什么會生氣?生氣是因為自我被沖撞??;人在什么情況下不生氣?無我啊。那么,如何才能無我?利他差不多是一條最重要的途徑。


  我們且不要說像顏回那樣完全消滅自我,就是盡可能地弱化自我,快樂也會成倍增長,因為煩惱和焦慮來自患得患失,而要消除“患得患失”,唯一的辦法就是去掉得失心。


  而要去掉得失心,就要向天地學習。


  日月無言,晝夜放光;大地無語,萬物生長。


  放光,又無言;生長,又無語。


  當我們嘗試著把能拿出來的那份財物給更需要的人,一段時間之后,我們對財物的占有欲就降低了。漸漸地,我們就能體會到錢財的得失不再對我們造成很大的焦慮了。同時發現把財物給急需的人更有增值感,這種增值感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這樣,附著在財物上的那個“我”融化了,另一個“我”誕生了,它就是本我。


  這時,我們就會明白,所有的痛苦都是因為“小”造成的,宇宙、蒼生、人類、國家、家族、家、小家、本我、大我、小我,層層隔離,逐次成“小”。為了捍衛這個“小”,焦慮產生了,痛苦產生了??梢娡纯嗍且驗槲覀冃牡摹靶 ?。這是我的,那是我的,得到喜,失去苦。一個寶物,到了我家,我高興,到了別人家,我沮喪。但在“整體者”看來,放在誰家都一樣啊。


  可見,分別越小痛苦越小,分別越大痛苦越大。


  反之,當這個“小”按照小我、大我、本我、小家、家、家族、國家、人類、蒼生、宇宙這樣的次第擴展,來自小我的焦慮便逐次削弱,直至于無。


  可見,這個“小”是被“分別”出來的。


  現在,我們反其道而行之,通過把自我認同的財富、力氣、智慧給予他人,我們的心量就打開了、擴大了,結果是,焦慮消失,安詳到來。


  對于一個村落級心量的人,家的得失已經不會對他造成焦慮了,對于一個世界級心量的人,村落的得失已經不會對他造成焦慮了。而對于一個以“大整體”為家的人,已經不需要作“回家”想了,終極歸屬的焦慮自然消失了。


  實踐上一段時間,我們會發現,“給”的方式更加潤物無聲,比如一個公益倡導,比如一個公益訪談,比如給世人作一個好榜樣,比如用“四兩撥千斤”的方式引動更多的人去給予,等等。


  再實踐上一段時間,我們還會發現,在給別人的過程中,我們有了力量感,還有包容感、溫暖感、自愿感。這時,我們就懂得了什么叫“量大福大”。事實上,量大也會力大。我們才知道,真正的力量是與我們的心量對應匹配的,這大概就是古人講的大則勢至吧。


  無疑,最究竟的“給”是點亮他人的心燈,幫助他人找到本有的光明。在長篇小說《農歷》中,我寫到這么一個故事:盲尼夜行,觀音菩薩讓她掌燈避人,不料還是被一個和尚撞了個滿懷,盲尼說,難道你就沒有看到我手里的燈嗎?和尚說你手里的燈早已滅了。盲尼當下開悟,原來任何外面的光明都是不長久的,靠不住的,一個人得有自己的光明。


  通過“守”走進安詳


  “守”是讓心歸到本位,讓行歸到倫常,回到現場。


  更多的時候,人的心不在現場,所謂“神不守舍”。許多錯誤和災難都是在神不守舍時發生的,比如司機走神,比如口舌之戰。在我看來,疾病也是在神不守舍時發生的。當我們長期心不在位,與之一一對應的“身”就會出問題,因為只有身心匹配才會陰陽兩全,只有陰陽兩全,才不會造成生理的短路和故障,這也就是古人講的病由心造的道理。而焦慮和抑郁就更是不在現場的結果。


  只有回到現場,我們才能“躲開”時間。只有“躲開”時間,我們才能免于焦慮,一切焦慮,究其根源,都是因為時間。人們之所以患得患失,是因為有時間在;人們之所以恐懼,是因為有時間在;人們之所以悲觀,是因為有時間在。


  只有回到現場,我們才能進入整體。一定意義上,整體也是安詳之體。因為整體,我們釋然;因為整體,我們安然;因為整體,我們放心;因為整體,我們放松;因為整體,我們自信;因為整體,我們滿足。就像一個孩子,當他回到家里,回到父母身邊,就再不需要提心吊膽一樣。同樣,因為整體,我們能夠聽;因為整體,我們能夠看;因為整體,我們能夠呼吸。以呼吸為例,它的無條件關聯性、生生不息性告訴我們,所有生命都是整體的一部分,所謂同呼吸,共命運。因為同呼吸,所以共命運。相反,因為共命運,所以同呼吸。既然整體如此優越,那么我們只需要把自己交給整體即可,因為整體什么都不缺,什么都不壞,它的特性是生生不息,圓滿自足。因為這種整體性,人的念頭一起,會在瞬間充滿宇宙。那么,一個人念一句善,意味著全宇宙都知道,念一句惡,同樣全宇宙都知道,而且每個念頭動處、落處,都有一個反應、一個結果,它不會無功而逝。這時,我們就會明白古人“一切唯心造”的道理,也就能夠明白“報應”一詞的意思,如此,真正的敬畏心就生起了。


  只有回到現場,我們才能把生命變成和諧。曾經很重地關門,心想門無知,輕重何妨?后來悟到,輕重和門無關,而是輕時,自己收獲了一份愛心。當我們能夠輕輕地把門關上,輕到聽不到門和門框的觸碰聲,我們會覺得門不再是門,而是一個生命。這時,我們的心里會有愛發生。一個人總是對物件輕拿輕放,時間久了,也會對感情輕拿輕放,小心翼翼,傷感情的話就會少說,傷感情的事就會少做,家庭沖撞就會減少,和諧就會增多。到單位也同樣,到社會也同樣。一個人總是對物件輕拿輕放,時間久了,也會對責任輕拿輕放,小心翼翼,錯誤就會減少,遺憾就會減少。同理,他也會慎重對待欲望、誘惑。因此,“緩揭簾”、“寬轉彎”,看上去是一個動作,卻關系到人的成功和幸福。


  只有回到現場,我們才能把生活變成詩意。當我們回到現場,再看到一個水果,會有一種感覺,它是一個十分自足的世界,那么美妙,那么不可思議。面對它們,有時會有種非常強烈的感覺,仿佛能進入它們的內部,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世界,完美的世界,都有些不忍心吃它們,一個人的慈悲心就生起了。真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只有回到現場,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智慧?,F場是智慧的源泉。智慧和知識不同,智慧是一個人的慧力,它是由能量、妥善、圓滿、速度、成功構成的,或者說,它是由能量、妥善、圓滿、速度、成功體現的。有些人可能學富五車,但他處理問題卻是一塌糊涂,有些人只字不識,卻可度人于岸,六祖慧能就是典型。來自現場感的智慧是由源頭提供的,它有些類似于寫作中的“靈感”。它顯然是一個賞賜。既然是一個賞賜,就對接收者的清凈度要求很高,一個人的清凈心就生起了。


  當我們隨時隨地都能回到現場,并且明明白白地感受著這個現場,安詳才能到來。


  通過“勤”走進安詳


  金剛鉆之所以無堅不摧,是因為它的密度,而生命的密度,正是由“勤”造成的。相同時間里,我們比他人完成了兩倍的細節,我們的密度就是他人的兩倍。


  “勤”意味著行動力。一粒種子,只有落地才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否則,它永遠是一粒種子;一個面包,只有我們食用它,才能變成我們的能量,否則它跟我們的生命沒有任何關系。


  一個密不透風的“勤”背面就是安詳。許多人的安詳之所以不能出來,就是因為“勤”是透風的,不究竟的,因為這個透風,這個不究竟,才有了心猿意馬,就是說,我們給了意識開小差的機會。而在意識開小差時,感和覺就被干擾,來自本體的安詳之光就無法流淌。我們一定有這樣的體會。當我們專注于一件工作時,恰恰沒有焦慮,閑下來時,焦慮到來??梢妿Ыo我們焦慮的是意識。為此,僅僅從消除焦慮的角度,“勤”也非常重要。這時,我們突然會發現,“勤”在本質上也是現場感的一個媒介。


  強調“勤”事實上是強調從細節做起,從改過做起,從衣食住行待人接物做起,不放過每一個因緣。


  為什么不能放過每一個因緣?打個比方吧,我們要撥通一個人的電話,需要把對方的每個號碼撥對才行,如果對方的號碼是七位數,我們只撥對了六位,電話是通不了的,因為它不圓滿。在日本,工人即使對老板非常有意見,也不會敷衍工作。他會在頭上綁一根白布條,表示抗議,但對手中的工作,永遠盡心盡力。因為他知道,工作是在完成自己,跟老板沒有關系。


  一個人因為對老板的不滿生產了一個次品,他生命的賬單上就永遠留下了一個漏洞,對于生命本體來講,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因為時空的特性是不可再來,不可復制。如果我們在一個特定的時空點把一個工序做錯了,把一句話說錯了,將不再有可能更正,因為那個特定的時空點已經永遠像流水一樣流走了。這正好反證了“在現場”的重要,因為一個人如果不在現場,事實上是不可能不犯錯誤的。


  回頭再說老板,其實,我們所有人都在給一個“大老板”打工,如果把我們的隸屬關系定位在這個角度和高度上,那么我們就不會計較小老板對我們的厚薄了,“大老板”對我們的厚薄才是最值得我們在乎的。


  所有工作事實上都是自己和“大老板”的一個約定,和小老板沒有關系。一個個緣分,看起來是我們和世事的關系,究其本質,是“大老板”在我們生命中的展示。我們錯誤地處理了一個緣分,就等于我們向“大老板”犯下了一個錯誤。


  因此,寫下“不待揚鞭自奮蹄”這句話的人,肯定明白這一點。它是一個主動、一個自愿,真正的敬業正是從此而來,真正的心量正是由此而來。想想看,當一個人心懷與“大老板”的約定和心懷與小老板的約定,做事效果該是多么不同。


  通過“靜”走進安詳


  古人之所以十分看重靜,因為靜是生命力,或者說是生命的體。累了一天,睡一覺,精神百倍,補給能量的,正是靜。這個靜,既是狀態,又是能量。男女之愛之所以吸引人,正是因為借助于對方讓我們暫時回歸靜。如果我們能夠在自身找到這個靜力,就再不需要借助對方回到靜了。同時,它還告訴我們,生命是在靜中孕育的,盡管它看上去是激情,但那個激情正好是另一種靜,因為在那個時間段里,我們沒有雜念產生。因此,這個靜和速度無關,出色的舞蹈演員在舞蹈時,看上去在動,但她的心是靜的,因此打動人,她自己也在享受中。


  當年回老家,當我走進那個小山村的時候,從那個山頭走過的時候,就覺得進入了一種節奏,那是一種巨大的、充沛的、富有磁性的靜。每晚,我都要出去,一個人坐在山頭上,抬頭,明月就在當空,一伸手,星星就在掌心。那種寂靜,真是有種融化人的力量。那一刻,我能夠實實在在地體會到來自浩瀚宇宙的無盡滋養。


  為此,“鬧中取靜”就成了一個課題。我嘗試過通過一個對象物,致心一處取靜。比如把一本經典讀一千遍,把一首歌唱一千遍,覺得有效果。當下瑜伽之所以流行,大概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通過一定難度的動作,讓如猿之心如馬之意暫時粘在上面,給本體一個浮出水面的機會,回家的機會,喘息的機會。也就是通過一念,到達無念。


  之后,我又嘗試通過“現場感”取靜,不料效果更好。比如,在非常熱鬧的環境,完全跟隨那種熱鬧,在非常喧嘩的場合,完全跟隨那種喧嘩。不久,我就體會到了一種粘在言行思維上的“反照力”,然后回住在這種“反照力”上,一種原來不曾體會過的喜悅發生了,有些妙不可言。


  現在看來,它是一種跟蹤力、觀照力、覺察力。


  它,應該就是靜的核。


  驀然發現,關于安靜的焦慮消失了。


  自此,我不再贊同那些執意放棄城市生活到鄉村去尋覓桃花源的做法,因為放棄這個詞本身就是執著,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安處。就是說,如果我是城里人,我安處在城里,如果我是鄉村人,我安處在鄉村。問題是,現在的鄉村人想到城里,城里人想到鄉村,時代處在一個“大非分”之中,一個再大不過的“非靜”就這樣產生了。桃花源不在別處,就在心里。如果一個人的心里有桃花源,他就會隨時隨地安處。想想看,當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能隨時隨地安處,這個世界是不是就是和諧社會?這時,我們就會理解老子為什么要講“雞犬之聲相聞”,卻“老死不相往來”。因為沒有必要,因為當處就是桃花源,不需要跑來跑去,徒勞心神。


  這才明白,農歷精神之所以滋養人,因為農歷本身就是一個靜。這在古老的年俗中體現得尤其突出。無論是守歲、點明心燈,還是出儺,都會把人導入大靜。這才明白,既然生命來自靜,來自安詳,那么我們進入靜,進入安詳,事實上就是回家。才知為什么年關到來,人們要不顧一切地回家??梢?,大年本身就是一個回家情結的集體無意識,是中華民族的一次集體精神還鄉。


  這才明白,靜是一種回家的方式。放過爆竹的人一定有這樣的體會,在爆竹點燃到爆破的那個時間段里,人是在現場的,雖然這個過程看上去“熱鬧”,但它本質上是“寂靜”的,因為在那一刻我們的內心了無雜念,只有“期待”,事實上,它是一種不需要期待的期待,說靜候可能更準確。就像鞭炮,當火星從捻子迅速地走向炮的主體,當那一聲脆響發生,一個人的心里只有現場,和現場感。這不正是一種通過動態完成的靜嗎?在那一刻,你會發現,你的心和時間是平行的,如果說時間是一個湖面,那么你就是靜泊在湖面上的一葉扁舟。


  讓我們乘著這葉再美麗不過的扁舟,回家。


  通過“信”走進安詳


  一個人要找到安詳,應該讓心先定下來,而要讓心定下來,就要在心中存有“天意”。在人間,天意表現為道德、倫理、因緣、程序。信天意,就要我們遵守道德、倫理、因緣和程序。道是生命的交通規則,德是按照交通規則去行走,紅燈停,綠燈行,車走車道,人走人道;倫理是天地人的關系;因緣是古人對生命運化的規律性認識;程序就是“瓜豆原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中國文化之所以強調道德,是因為道德是人格動機。一個追求道德的人,他自然會向人格處用力,而不是“物格”,一個向人格用力的人,他的目光自然在“內”,心思自然在本質,這也就是古人為什么強調省察、覺察、覺悟的原因。就是說,古圣先賢他們更加注重跟蹤心意,而不是跟蹤物意,不是跟蹤股票行情,不是跟蹤機會。


  中國文化之所以強調倫理,是因為倫理本身就是快樂,所謂“天倫之樂”。古人發現,父子之親是快樂的種子,因此古人特別強調孝道。孝看上去是一個“向上”的姿態,事實上更是一個“向下”的姿態,這種“向上向下”的交匯,就像是植物在白天借莖葉把光變成能量,夜晚再用根把能量提供給莖葉,從而給家提供一種綿延不絕的溫暖。一個充分體會過家的溫暖的孩子,成人之后,自然會把這種溫暖帶到社會,成為一個溫暖的種子。相反,一個從破碎家庭走出來的孩子,是對社會帶有敵意的,這種敵意,很可能是一個反道德反社會的潛在因素。想想看,當核武器的密碼掌握在一個內心充滿著仇恨的人手里,將意味著什么?


  中國文化之所以特別注重因緣,是因為因緣觀讓人釋然。當一個人的心中有因緣這個概念,他的辯證法就會完美得多,因為他知道,一切都是因緣際會,就不會對物質過度貪戀,也就不會對愛恨情仇過度計較,因而淡泊,因而淡然,因而輕松,因而快樂?,F代人之所以活得特別累,特別焦慮,就是因為大多人心中沒有因緣這個概念,認為一切都是奮斗所得,包括愛情,包括幸福,這個邏輯自然會派生痛苦,派生焦慮,當然會派生災難。


  中國文化之所以特別敬畏程序,是因為程序無漏。這個無漏的程序,我把它稱為“第一邏輯”?!暗谝贿壿嫛备嬖V我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福自我求,命由我造,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它是一種“天意版”的“大自然”系統,它在每位個體生命中自動運轉,正是這套自動化的“大自然”系統,分毫不差地記錄著人的所有言行,成為每個人的福氣存折,一個人的健康、美麗、榮譽、成功、富有,都以此為據,從此生發,它是一個看不見的“根”,也是一個最大的“緣”。


  一個心存“第一邏輯”的人,肯定會“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而一個“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人,還有什么焦慮呢?當一個人的心中存有“第一邏輯”,就會比他人少去許多得失之苦。就拿當下非常嚴重的健康焦慮來講,心存“第一邏輯”的人會作如是想:如果上蒼覺得我有用,自會留我。


  在清華演講時,有一個研究生對我說,他很贊同安詳文化,但現在馬上就要找工作,怎么能夠安詳,如果找不到工作該怎么辦?我說,如果你真是一個獲得了安詳的人,就不會找不到工作。如果最后真沒有單位接收你,你就去義務掃大街,時間一長,就會有負責掃大街的人賞識你,把你納入他的團隊,說不定還會讓你負責這塊清掃工作。如果你仍然按照安詳原則用心工作,再過上一段時間,人們就會發現這一塊的衛生尤其好,環保局一調查,說不定就會提拔你負責更重要的工作……漸次,說不定你最后還能成為環保局長呢。當然,對于一個追求安詳的人來說,他肯定不會在乎是否能夠當上環保局長,但環保局長自會成為安詳生用的一個平臺。


  通過“給”,我們把心路騰開,把心的空間放大,從“小我”轉變到“大我”;通過“守”,我們回到現場,回到本質,回到根;通過“勤”,我們給自己不斷“升級”,同時不給習氣以空間和機會;通過“靜”,我們的心湖能夠映照明月,能夠明察秋毫;通過“信”,我們的心得到大定。


  最終,通過“給”“守”“勤”“靜”“信”,我們走進安詳。


  ▲“靜是一種回家的方式”


  ——郭文斌


  ▲名句“不待揚鞭自奮蹄”出自臧克家的詠牛詩作——《老黃?!?/span>


  郭文斌著作《尋找安詳》


     

《尋找安詳》讀書沙龍

報名電話:19971695517

領讀人:杜老師

讀書形式:線上與線下結合。

人數:5--10人。

活動尚有少量存書,提供給愿意一起讀書的社區朋友。


                                                       


聯系我們

微信圖片_20211110164156.png

服務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