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0)  
親,您的購物車空空的喲~
去購物車結算

論語講要--李炳南

2021-06-30 17:24瀏覽數:45 

《論語講要》目錄-李炳南(雪廬老人)

  論語,記至圣先師言語之書,自古為學者所必讀。至圣孔子,談學論道,答弟子時人之問,所言皆至理。語及詩書易禮春秋,凡所指點,皆扼一經之要。故欲讀圣賢書,求真實理者,當自讀論語始。

  雪廬老人,東魯純儒也。早年入衍圣公幕,后隨孔上公遷寓臺中。暇時勤宣內典,教授儒經。晚年深感時風不競圣教不彰。乃設論語講習班,廣接文教各業有心人士,定期講習。此即老人講授言辭,學者筆記之,名為講要,連載明倫月刊。老人辭世生西,諸弟子議以此記入其全集。逐以明倫所載之文,編輯成冊。分由諸子校讎,再經修潤。淹遲至今,始告付印。

  論語二十篇,為魯論篇數。其中章次,不相聯屬。雪公取述而篇志道章,以道德仁藝為綱,俾學者知其要指。道乃人之心體,即中庸云,天命之謂性。是性天然而有,寂然不動,而人不自知。德者由體所起微動之相,亦即初動之心念,人亦昧而不知。仁與藝,皆是體相所發之大用。仁者親也,厚以待人,推至于物,乃用之根本。藝者,禮樂射御書數,以及一切藝術技能。讀論語者,要在知有是道。知而修之,則漸與俗習相遠,與天性相近。修至極處,則無俗習,而唯自性,即至圣人之境。圣人通明無礙,無所不能。修是道者,須依事相而行。禮樂以至百工,施于政教百業,皆事也。事本于仁,去爭行讓,公而無私。初由勉強而行,后則安而行之,入形而上,動念是道,圣功成矣。二十篇中,諸章經文,有說體者,有說相者,有說用者。學者以此四綱,繹其經義,綱舉目張,其庶乎學之有道矣。

  論語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習者,習其所學圣言圣行也。時習者,無時而不習也。使學而不習,習而不恒,皆非夫子所曰學也。如學夫子溫良恭儉讓,而好奢如故,與人爭奪如故,學習云何哉。又如學恕道,則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須如子貢終身行之。論語二十篇皆當如是學。詩書易禮春秋亦如是學。必如是,乃能希圣希賢也。(民國九十二年第二癸未季夏月記者敬識 雪廬老人講述 弟子徐醒民敬記)

  前言

  今講此書,注重學道,并以立人格、知天命為學道之本,其沿革等從略。論語乃孔夫子與弟子講學之語錄。何人記錄,不能確定。漢劉向謂孔門群弟子選記。宋程子意為有子、曾子門人所記,因書中稱孔門弟子皆為子某,惟稱二子為有子、曾子。論語凡二十篇,其中或因文字演變,或因錯簡,而有難講之處。講時有不能通者,取闕疑。讀古人書,尤其讀圣賢書,必須恭敬,遇有疑難者,可加小注,不可妄改。論語二十篇,各取首章第一句之二字或三字為題。(注:相關章句后本站附注《蕅益論語點睛》補注)

點擊鏈接分段學習,僅做參考。


李炳南雪廬老人簡介
⊙ 學而第一
· 夫子之學,既是仁學;孝弟為仁之本
· 巧言令色,鮮矣仁
· 吾日三省吾身——忠信傳習
· 五種要道,方能治國
· 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 人倫之學,時代有變遷,此學不能變
· 學者言行貌好皆須學其莊重
·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圣賢施教,以孝為本
· 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 夫子論孝:觀其志,觀其行
· 禮之用,和為貴
· 守信應以“義”為前提
· 合乎禮節,才能遠離恥辱
· 好學之人當學顏子
· 貧而樂道,富而好禮,始能成德
· 不患人不知我,但患我不能知人
· 雪公講義·學而篇提要
  受業始終 名顯道宏 時機不合

  孝悌為行仁開源 行仁為達道之本
⊙ 為政第二
· 國家政治,本于道德
· 三百篇詩的要義——思無邪
·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 孔子隱圣同凡,勸人勤學
· 以禮事親,就是孝道
· 父母惟其疾之憂,即孝
· 能養父母,這就是孝嗎?
· 孝在心,而不獨在事也
· 孔子贊美顏回不愚
· 知人的方法
· 溫故而知新
· 君子不器,下學而上達
· 言行相符,即是君子
· 君子修養,重在去其私心
· 學習與思考應相互配合
· 不能執兩用中,則皆有害
· 自心本有,是為真知
· 孔子教子張求祿之道
· 何所為之,則民服?
· 如何使民對上恭敬盡忠?
· 孝友是為政之本
· 為人必須講信用
· 五倫十義,禮之根本
· 見義不為,無勇也
⊙ 八佾第三
· 學儒必須敦倫盡分,始能希圣希賢
· 禮樂之本在于仁
· 林放請問禮的根本
· 君子無所爭處,與君子之爭
· 學禮以忠信為前提
· 孔子言禮必有所據
· 祭祀須真誠
· 媚,便獲罪于天

· 孔子贊周禮,依中道而行
· 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 管仲驕矜失禮為器小
· 樂是心之聲,聞其樂而知其德
· 孔子先王之道,為中華文化的根本
·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皆失其本
⊙ 里仁第四
· 里仁為美,親近仁者
·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誠然能志于仁者,便無所憎惡之人
· 君子不可須臾去仁
· 因是自警而用力于仁
· 觀其過,即知其仁
· 朝聞道,夕死可矣
· 以義為處世準繩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 君子但知公義,小人但知私利
·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
· 見父母之過,怎樣勸諫?
·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 德不孤,必有鄰
· 事君與交友的中庸之道
⊙ 公冶長第五
· 只論立身,不論遇境
· 尊賢取友的榜樣
· 人在世間,有所取,必須有所予
· 仁與佞不應混為一談
· 志道之深,不汲汲于榮祿
· 仁者之勇亦合中道
· 仁至重而至難者也
· 知見愈多,則去道愈遠
· 求學宜精進,忌懈怠
· 正大光明,堅強不屈之謂剛
· 恕道,尚非大賢所及
· 孔子性命之理無異于佛
· 子路尚未實行,唯恐又聞
·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 四種德行,皆是君子之道
· 敬與誤敬,失人與失己
· 違制媚神,不重人事
· 未智焉得仁,智在仁上 辨
· 非言人人凡事再思即可
· 邦無道則韜光養晦,此愚即是智
· 不念舊惡,故希為人所怨
· 直心是德,權變之直,微生高不知
· 以匿怨而友為恥,三代之直道

· 子路忘物,顏子忘善,圣人忘己
· 自訟其過,改之則無悔,心歸于凈
· 勉人主忠信而好學
⊙ 雍也第六
· 說雍也子桑伯子,而論臨民之道
· 不遷怒不貳過是好學的成果
· 孔子周濟之道,取予之際各有所宜
· 與仲弓泛論用人之道
· 察回三月,其心皆不違仁
· 三家不聽魯君之命,用人,不得民心
· 伯牛有疾,子問之
· 顏子之樂,唯孔子知之
· 離下學而空談上達,亦非君子儒
· 舉此二者,可見其人品行端正
· 不自夸功,是為美德;無道之世,并以取容
· 文質彬彬,具備人道,始能學作圣人
· 人之生也直;求學由知之好之而樂之
· 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道體難以言說
· 敬鬼神而遠之,仁者先難而后獲
· 智者仁者樂水樂山,動靜樂壽
· 評齊論魯,急功好利,究竟不如行仁
· 學仁者雖亦可欺,然須難罔以非其道
· 雖博學,而首須學禮,行之能合中道
· 予所否者天厭之,先儒解,意見紛紜
· 中道天下之大本,一切學術的根本
· 博施濟眾與通達仁道,勿舍本務末
⊙ 述而第七
·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 默而識之,全心在道而忘其我
· 不修不講不徙不改,圣人引以為憂
· 儒學之總綱,孔子教人求學之方法
· 自行束身修禮,而后可施教誨
· 啟不啟,發不發,復不復,教亦多術
· 吊喪的誠心與直心
· 臨事而懼,好謀而成
· 富貴不可求而得者也,當修德以得之
· 子之所慎:齋、戰、疾
· 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 求仁即是敦行孝弟,得本然之性德
· 不義富貴,但如浮云
· 學易始于悔過,終于無過
· 不知詩書禮,開口便俗
· 好古人之道,疾速以求知之
· 子不語:怪、力、亂、神
· 擇善從之,不善改之,故無常師
· 吾無隱乎爾,圣人之學實無秘密
·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
·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 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 孔子有教無類,注重其求進之心
·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 謙德如此,所以能為至圣
· 事事如禱,罹患重病,歸于天命
· 與其奢而不遜,寧儉則固
⊙ 泰伯第八
· 孔子稱贊泰伯的道德,三以天下讓
· 恭慎勇直,以禮來節制,敦厚以崇禮
· 不怕死只怕損道,仁的根本就是孝道
· 動容貌,正顏色,出辭氣,君子所貴之道
· 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 臨大節而不可奪,士不可以不弘毅
·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 作官在治國安民,不在求祿
· 好學而善道,求道行道要知時宜
·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 孔子總贊堯帝為君之辭
· 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
· 孔子贊美禹王的功德,對禹最感滿意
⊙ 子罕第九
·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 吾執御矣,為學當施博而守約
· 孔子從眾取其儉,雖違眾而拜下
·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深信天不喪斯文,以道自任
· 以成道為圣,非以多能為圣
· 空空如也即本性,叩而竭為妙用
·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 仰之彌高鉆之彌堅,道極高深,傳道有方
· 子路不遵守禮制,想為孔子治喪
· 存心淑世,為民造福,但不求售于人
· 此四事不可輕視,更非卑事
·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 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 苗而不秀,秀而不實;后生可畏
·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 匹夫不可奪志;不恥惡衣惡食
· 此三達德,儒家必修之學
· 學、道、立、權,大道四個境界
⊙ 鄉黨第十
· 孔子在鄉黨宗廟朝中言語禮節
· 孔子奉召與參加迎賓的禮節
· 孔子上朝及出使外國的禮容
· 孔子衣服之類的禮節
· 綜記孔子飲食之節
· 孔子與民同樂等狀況
· 孔子事君的禮節
· 記孔子待友之道 等
· 孔子居家作客以及處常處變之禮
· 人事上出處進退都合時宜

⊙ 先進第十一
· 先進的禮樂,不失仁本
· 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孔門四科教育
· 顏子悟性,閔子騫孝行,南容三復白圭
· 顏回之父顏路,只個流俗知見
· 顏淵死,子哭之慟,門人厚葬之
· 季路問事鬼神,未知生,焉知死
·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 升堂入室;過猶不及
· 季氏富于周公,孔子深責冉求
·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
· 子張問善人之道
· 退則進之,進則退之,因材施教
· 子在,回何敢死
· 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賊夫人之子
· 孔子隱居在家,與弟子閑談其志
⊙ 顏淵第十二
· 克己復禮為仁,總綱及條目 單被上根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道即仁 中根
· 為難之事,不輕易說,即是仁
· 內省不疚,君子不憂不懼
· 子夏為司馬牛解憂,死生有命
· 不受不行譖愬,可謂明人,且有遠見
· 子貢問政,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 君子文質彬彬,文質不能偏廢
· 有若言百姓足,即當謂之君足 年饑
· 主忠信徙義即崇德,主觀愛惡無定見即惑
· 齊景公問政,人倫常道為治國根本
· 孔子贊子路片言可折獄,無宿諾
· 行之以忠,約之以禮,成人之美
· 為政名言,政者正也;雖賞之不竊
· 子為政焉用殺,君德如風,風行草偃
· 何謂達,何謂聞;士不可不知
· 何謂崇德、修慝、辨惑
· 愛人者仁,知人者智,舉直錯諸枉
· 君子交友之道
⊙ 子路第十三
· 為政之道,以身作則,舉賢才
·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 改善政治實為發展農業的先決條件
· 政治領袖以本身守正為重要
· 衛公子荊處處知足,孔子贊其美德
· 孔子提示先富民后教民 辨
· 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
· 君之教令為政,臣之教令為事
· 為政者應知難敬事,去驕納諫
· 講求霸業,則不能成就王道
· 合乎倫常之直是為有道之直 辯
·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為仁之道
· 行己有恥,士之根本;斗筲之人
· 雖不合中道,狂狷者亦可取
· 其德不恒之人,則常承受羞辱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君子悅道 悅即非悅;小人好悅 道即非道
· 君子泰而不驕;剛毅木訥近仁
· 敦倫盡分,便是讀書明理之士
· 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 憲問第十四
· 邦無道谷恥;克伐怨欲不行 仁乎
· 士不懷居,邦無道,危行言孫
· 德者必有善言,仁者必有勇
·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 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 子產知人用人,慎重其事
· 孔子評論子產、子西、管仲
· 貧而無怨難;孔子用人法則
·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不忘平生之言
· 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 臧武仲以防要君,晉文公譎而不正
· 管仲雖未殉節,孔子亦稱其仁
· 孔子以大公立論,再評管仲
· 公叔文子謚為文;知人善任的重要
· 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 事君之道,不欺君而犯顏諫之
· 古之學者為己,成己成物方是真為人
· 君子思不出其位;言過其行君子恥之
·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子貢方人
· 由逆億而得的先覺;不由逆億的先覺
· 非敢為佞也疾固也;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 以直報怨,正合中庸之道
· 不怨天不尤人,學人事,達天命
· 道之將行是天命,道之將廢也是天命
· 賢者辟世,辟地,辟色,辟言
· 知其不可為而仍為之,晨門知圣
· 孔子,天下無道,仍不作隱士
· 高宗諒陰,三年不言
· 君子當修己以敬,使民眾皆安
· 戲言原壤三事,戲行而非嚴責
· 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 衛靈公第十五
· 治國以禮義為本,軍旅為末
·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 修道方法,一以貫之,忠恕之道
· 孔子以無為而治來贊美舜
· 言忠信,行篤敬,夫然后行
· 史魚之直,蘧伯玉之稱君子
·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志士仁人
· 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 顏淵問治國平天下的章法
· 遠慮近憂,好德好色,臧文仲竊位
·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 義以為質,君子的操行及言語
· 君子求諸己;矜而不爭;不以人廢言
· 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代直道

· 史之闕文,有馬者借人乘 辯
·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過而能改
· 學也祿在其中矣,志在道,非求祿 辯
· 知仁莊禮,善也;小知與大受
· 行仁有利無害;當仁不讓于師
· 君子貞而不諒;有教無類;道不同
· 辭達而已矣;然,固相師之道也
⊙ 季氏第十六
· 國家之憂,不在遠人,而在蕭墻之內
· 天下有道無道禮樂征伐辯,明誅隱責
· 三桓之子孫微矣,天道好還
· 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益者三樂 損者三樂
· 侍于君子有三愆
· 君子有三戒:戒色、戒斗、戒得
·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 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學之
· 君子有九思,明動作次第
· 孔子勉人難為而能為
· 齊景公無德,伯夷叔齊有志
· 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 諸侯嫡妾稱號不審,孔子正言其禮
⊙ 陽貨第十七
·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
· 性相近習相遠,惟上知與下愚不移
·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 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 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恭寬信敏惠
· 至堅者磨之而不薄,至白者染之而不黑
· 六言六蔽,仁智信直勇剛六事
· 學詩可以興觀群怨,懂得事父事君之道
· 周南召南正風,實為人倫教化之本
· 贈禮物,鳴鐘鼓,不是禮樂之本
· 勿色厲內荏;鄉原,德之賊也
· 道聽涂說,患得患失,德之棄
· 古者民有三疾;巧言令色,鮮矣仁
· 圣人惡紫、惡鄭聲、惡利口
· 學道必須離言而求;孔子不見孺悲 辯
· 三年之喪的期限由此確定不移
· 小人閑居為不善;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
· 修身之鑒:孔子子貢所憎惡的七種人
· 女子小人難畜養;年四十而見惡焉
⊙ 微子第十八
· 殷有三仁:為仁而去,為仁而奴,為仁而死
· 柳下惠:直道事人而不枉
· 孔子志在行道,道不行故孔子行
· 隱士楚狂接輿,孔子又一知己
· 子路問津,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 基五倫之道,藉仕以造福人群為職志
· 逸民七人,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
· 魯哀公時,禮壞樂崩,樂人皆去
· 君子不施其親,無求備于一人;周有八士
⊙ 子張第十九
· 士人四種操行;執德弘,信道篤
· 交友當如子夏,泛交當如子張
· 君子不滯泥小道;溫故而知新
· 仁在其中矣;君子學以致其道
· 君子有三變;使民事君,信為先
· 子夏曰: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
· 君子之道 本末不二,終始如一 惟圣人耳
· 仕而優則學;喪致乎哀而止
· 子張 然而未仁;難與并為仁矣 辯
· 孟莊子不改父政;如得其情哀矜勿喜
· 以紂為鑒戒;君子有過能改
· 文武之道,在人,學無常師
· 叔孫武叔毀仲尼,多見其不知量也
· 夫子之不可及也,其生也榮,其死也哀
⊙ 堯曰第二十
· 二帝三王所以治也,故傳以示后世
· 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 知命、知禮、知言,成就君子之德

聯系我們

微信圖片_20211110164156.png

服務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