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0)2021-05-31 09:32瀏覽數:212次
2021年3月1日,2020版“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發布會在京成功舉行。此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 本書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團隊完成,全書由總報告、分報告與專題報告三個部分組成??倛蟾婊?020年國民心理健康狀況調查核心樣本,對國民心理健康現狀與趨勢、服務需求狀況進行了分析;分報告分別對科技工作者、醫務工作者、廣東地區產業工人、大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的分析,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專題報告對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現狀進行了分析和思考,并分別對不同年齡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和分析。 總報告指出,2020年國民對心理健康狀況的意識增強,表現樂觀,需求多重,但地區和人群差異明顯 總報告《2020年國民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現狀、趨勢與服務需求》對2020年國民心理健康現狀與趨勢、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狀況進行了調查與分析, 并與2008年國民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進行對比,提出了維護和促進國民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素養水平的對策和建議。 2020年心理健康情況 1.心理健康狀況地區差異顯著 結果發現,心理健康狀況的地區差異仍然顯著,東部地區人們的心理健康狀況顯著優于其他地區。以抑郁調查結果為例,東部地區的抑郁高風險檢出率為13.4%,東北地區的檢出率為12.4%,中部地區的檢出率為20.6%,西部地區的檢出率為20.1%。 城市戶籍人口的心理健康狀況顯著優于農村戶籍人口,其中,低收入、低學歷、無業/失業人群的心理健康問題更為突出。農村戶口的抑郁檢出率為16.5%,高于城鎮戶口的檢出率14%。
2.不同戶口、學歷群體之間存在差異 對戶口類型不同的調查對象進行分析,發現抑郁水平在統計上存在顯著差異。農村戶口人群中抑郁高風險的檢出率為16.5%,略高于城鎮戶口的檢出率14.0%。 不同學歷的調查對象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差異。以抑郁為例,大學本科及以上群體的抑郁高風險檢出率為13.6%,中專/大專群體的檢出率為16%,高中及以下群體的檢出率為18.1%。
3.年齡差異顯著 將調查對象劃分為四個年齡段:18~24歲、25~34歲、35~44歲、45歲及以上。分析發現,年齡差異顯著。隨著年齡增大,以中國心理健康量表衡量的心理健康指數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25~34歲組與35~44歲組之間差異不顯著,而18~25歲組的心理健康指數低于其他各年齡段,45歲及以上組高于其他各年齡段。抑郁水平則呈現隨年齡增大而降低的趨勢。這一結果提示,青年期的心理健康問題較為多發,需要重視青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與干預。 心理健康藍皮書還發布了關于青少年群體、科技工作者、醫務工作者、留守兒童等群體詳細的心理健康報告,如想了解,可購買藍皮書獲得全部報告。 十年變遷情況 2007年末至2008年初,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狀況研究小組進行了首次全國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其中包含成年人有效數據6720份。2020年調查在設計上采用了一部分與2008年調查完全一致的題目,以便進行跨年比較。 1.心理健康意識有所增強 心理健康意識體現為認識到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2020年調查中94.0%的調查對象認為心理健康工作是重要的,與2008年87.9%的占比相比,提高了6.1個百分點。 2.對未來心理健康狀況表現樂觀傾向 在預測未來5年心理健康狀況的變化時,人們普遍表現出樂觀的傾向,在評估預測周圍的人未來5年的心理健康狀況時,有50.2%的人認為未來會更好,有17.1%的人認為不變,有32.7%的人認為可能會變差,在評估自身的變化時更加積極,有67.9%的人認為自己在未來5年心理健康狀況會變好,18.5%的人認為會不變,有13.6%的人認為會變差。 過去10年間,心理健康水平的地區差異可能有所擴大,東部地區的優勢日益突出,而基于過去經驗,東部地區調查對象也對未來的心理健康水平抱有更積極的預期。 3.心理健康知識的需求多重 調查詢問人們需要哪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識,并分析不同群體的需求特征。平均來說,人們會在七個領域中選擇三個領域,意味著人們的心理健康知識需求是多重的,具體來看,選中率最高的是自我調節,大約七成調查對象選擇了這個領域,提示著人們普遍意識到自己在維護心理健康中的責任與作用,希望提高自我調節的能力,選中率居第2位的是人際交往,大約六成調查對象,選擇了此領域,提示著人們重視人際交往的滿意度,希望增加這方面的知識和提高這方面的技能,值得注意的是,對心理疾病防治的選中率不足半數提示著,雖然人們重視對心理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知識,但總的來說人們對這方面支持的主動獲取動力不足。女性在各項心理健康知識需求上的選中率均高于男性,表現出更強的心理健康知識渴求。 不同年齡段調查對象的心理健康,知識需求表現出差異,年齡越低需求水平越高。這一年齡差異提示我們青年群體對心理健康知識有更強的需求,在心理健康科普工作中要側重對青年群體的服務。 對策與建議 根據以上調查結果,《總報告》提出了維護和促進國民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素養水平的對策和建議,重中之重的建議是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便利性、針對性和服務質量的提高。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較強,具備一定的心理健康技能,但仍有待提高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僅影響著當前這個數量逐漸增加的群體,而且影響著未來人才的發展乃至國家的建設與發展。近年來大學生的抑郁、自殺等問題日益引發社會關注,2020年9月國家衛健委發布了《探索抑郁癥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提出把抑郁癥篩查納入高中及高校學生的健康體檢內容,更是將學生作為四大重點防治群體之一。因此,調查追蹤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其現狀與動態變化,探討其影響因素,對于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次調查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心理健康素養、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及其滿足程度設計了專項調查。調查大學生總人數為8446人,平均年齡為20.1歲,其中本科生3631人,大專生4816人;男性2941人,女性5494人,12人性別數據缺失。本次調查主要有以下發現。 1.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良好,但一定比例的抑郁、焦慮等問題不容忽視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中有18.5%有抑郁傾向,4.2%有抑郁高風險傾向;8.4%有焦慮傾向;睡眠不足的問題在大學生中比較普遍,43.8%的大學生表示最近一周中有幾天睡眠不足,7.9%的大學生表示超過半數時間,而4.4%的大學生表示幾乎每天都睡眠不足。針對較普遍的大學生睡眠不足問題,報告建議,學校和家長應加強睡眠健康的教育及其他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導、加強時間管理和自我控制等方面的技能培訓,這些措施都有利于促進充足睡眠,維護長遠的心理與生理健康。 大專生在抑郁水平、焦慮水平、睡眠質量、自評心理健康狀況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狀況都好于本科生。報告還指出,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存在性別差異,其中本科女生的抑郁水平最高,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也高于本科男生、大專男生和大專女生這三個群體。抑郁是自殺的高危因素之一,隨著抑郁水平的升高,自殺意念的出現比例顯著上升。而在抑郁風險較高的群體中,自殺意念出現的比例較高。 報告建議,家長和老師要密切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特別是要主動識別和支持抑郁高風險群體,以防發生不可挽回的悲劇。高校在新生心理健康篩查和訪談的基礎上,應針對存在抑郁隱患的學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詢嘗試體驗,增加學生在未來求助于心理咨詢的可能性。與此同時,通過日常的心理健康自我檢測及建議推送、通過提高高校教師與學生的抑郁問題識別能力、加強師生心理健康支持能力,有助于從多角度為一問題嚴重的學生提供主動支持。 2.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較強,具備一定的心理健康技能,但仍有待提高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中心理健康意識較低、亟需提高的僅為4%,心理健康意識處于中等、有待進一步提升的為39%,而心理健康意識較強的為57%。本調查以情緒調控技能為代表來評估心理健康技能。情緒調控技能以情緒覺察為基礎,并包括以人際支持、認知重評、轉移注意三種方式。調查發現,60.8%的大學生至少擁有三種情緒調節方式中的一種,其中轉移注意是大學生最主要的情緒調控方式。采用相關分析發現,利用人際支持是大學生最有效的情緒調控方式。由于大專生利用人際支持調控情緒的水平高于本科生,這也部分解釋了前面發現的大專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本科生的結果。 針對這些調查結果,報告指出,應通過更多的宣傳和科普活動提高大學生對心理健康重要性的理解。通過課程教育、團體活動、個體與小組咨詢等形式提高這部分大學生的情緒調控技能,有助于預防未來可能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改善大學生的情緒健康。 3.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需求豐富,心理咨詢需求的滿足程度顯著高于全國普通水平,但咨詢的便利性仍需提高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需求豐富,排前三的依次是:人際交往、自我調節及職業指導。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知識需求顯著高于大專生。大學生中將近九成知道本校有心理健康中心為學生免費提供心理咨詢,但僅有21.4%的大學生使用過心理咨詢服務。對于校內心理咨詢服務,分別有38.0%的本科和11.9%的大專生表示不便利。心理問題比較嚴重時,大學生更多采用校外心理咨詢服務,究其原因一方面學生需要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等更專業的治療服務,另一方面,學生需要心理咨詢的時間較長,也往往超過學校提供的限次。整體而言,大學生群體對于心理咨詢服務的滿意度高。 在心理健康知識方面,大學生的需求強烈,報告建議未來可針對大學生重視人際交往、自我調節和職業指導等方面的特點進一步針對性的提供課程。加強職業指導方面的心理服務工作也是促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治“已病”向治“未病”、從治療性向預防性的更積極的轉變。此外,針對仍有部分學生覺得校內心理咨詢服務便利性不夠的問題,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可進一步開展調查,研究是哪些原因影響學生無法便利地獲得心理咨詢服務。對于學生的顧慮、病恥感等內因,應加強科學宣傳;對于學校心理咨詢中心人力不足、開設時間不足、預約流程不暢等情況,應從隊伍建設、流程制度完善等方面逐步解決。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掌握不足,心理健康技能運用需提高,家庭環境影響明顯 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養水平穩中有升,總達標率為14.24%(2018年全國居民調查基線水平約為12%)。結果表明,大多數青少年心理健康意識較好,能夠重視心理健康,也初步具備了心理健康知識基礎,平均能夠對60%以上的心理健康知識做出正確回答。60%以上青少年能夠初步使用一種情緒調節技能。當自己出現心理問題時,30%以上青少年肯定會找心理咨詢師尋求幫助;當家人或朋友出現心理問題時,50%以上青少年肯定會找心理咨詢師尋求幫助。這些均表明,我國青少年具有一定水平的心理健康素養。但是,報告中的研究結果也呈現出了一些問題,啟示我們在將來心理健康促進工作中予以關注。 1.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是制約心理健康素養提升的短板 報告中指出,青少年對一部分心理健康知識題目的正確作答率很低。例如,題目“抑郁癥服藥好轉后,可以自己一邊逐漸減少藥量一邊觀察”,作答正確的人數不足四分之一,這會對青少年的心理疾病治療產生負面影響。再例如,題目“決定了要自殺的人是不會告訴別人的”的作答有近80%的人群都沒有掌握。然而,現實生活中有自殺想法的人在自殺行為實施之前,幾乎都經歷過掙扎、猶豫、求救、失望,會有一些預警或求救信號,這是發現和預防自殺行為的機會。當人們不了解這一知識時,就可能會忽略身邊人發出的預警或求救信號,從而錯失挽救生命的機會。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結構的不平衡性,提示我們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科學普及的重要性,而且要針對青少年所面臨的各種心理健康風險問題,多角度、多渠道地進行知識普及。 2.青少年心理健康技能的學習與運用值得關注 報告中指出,雖然半數以上青少年掌握一種以上基本情緒調節方法,但是更傾向于運用轉移注意來解決困境。盡管人們對某件事情過分焦慮時,把注意力轉移到令人放松的事情上可以有效緩解負性情緒,但是,這種方法適應的情境是有限的、暫時的,單一運用這種方法,并不利于真正克服焦慮。相對而言,認知重評和人際支持是更有效和更持久的情緒調節方法,然而,青少年們卻運用相對不足。這啟示我們,向青少年傳授更多的預防與緩解情緒問題的技能,并加強在日常學習生活的實踐運用,也許是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更為根本與長遠的工作。 3.高年級階段青少年的專業心理求助態度亟待重視 報告中指出,隨著青少年年齡、年級的提高,專業心理求助態度逐漸變得消極,高中生的專業心理求助態度顯著比初中生和小學生更消極。同時發現,青少年專業心理求助態度受抑郁的負性影響最大。這一發現警示我們:高中生面臨著高考等很大的學業壓力,是抑郁情緒等心理問題的高發期,這也可能導致他們求助態度更加消極。這種負性循環,將會加大青少年心理問題惡化、無法及時干預和治療的風險。對此,一方面社會、學校和家庭應更為積極主動地開展心理健康服務工作,主動地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況,主動地消解他們的認識誤區和困擾,主動地幫助他們及早發現、識別和干預心理問題;另一方面,提示青少年心理健康素養要從低年級抓起,孩子們遇有心理問題時,越早向專業人員求助,越容易生成這種有效解決心理困擾的經驗,到了高年級也會更愿意以專業求助的方式解決問題。 4.家庭環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素養的影響不容忽視 報告中指出,無論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知識,還是專業心理求助態度,都受到家庭因素的重要影響。父母的文化程度越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知識水平越低。青少年在遇有自己、家人或朋友出現心理問題時,是否愿意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受經濟狀況、父母之間關系影響很大。經濟狀況差,父母關系不好的家庭,青少年的專業心理求助態度也更消極。這些發現進一步提示我們,在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養的同時,還要關注青少年所處的家庭環境,以及學校、社會環境的多重影響作用。提升孩子的心理健康素養,作為父母還要從改善夫妻關系、家庭環境等方面做起。 精彩目錄 ?、?總報告 1. 2020年國民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現狀、趨勢與服務需求 ?、?分報告 2. 2019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3. 2020年醫務工作者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4. 2020年廣東地區產業工人心理健康與生活滿意度調查 5. 2020年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需求 ?、?專題報告 6. 2019年中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狀況調查報告 7. 2020年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養現狀 8. 農村貧困地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 9. 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年際演變 10. 2009~2019年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變化趨勢——以四所不同地區高校新生為例 11. 2019年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影響因素——以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為例 12. 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及干預建議——以北京市老年人為例 1. 24.6%的青少年抑郁,其中重度抑郁的比例為7.4% 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的檢出率為17.2%,高出2009年0.4個百分點。重度抑郁為7.4%,與2009年保持一致。 2. 群組間差異與十余年前基本一致 女生抑郁高于男生,非獨生子女高于獨生子女。 女生有抑郁傾向的比例為18.9%,高出男生3.1個百分點,重度抑郁的比例為9%,高出男生3.2個百分點。 非獨生子女青少年有抑郁傾向的比例為17.3%,與獨生子女相當,重度抑郁的比例為7.7%,高出獨生子女1.4個百分點。 抑郁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升高,一成多高中生重度抑郁。 隨著年級的增長,抑郁的檢出率呈現上升趨勢。小學階段的抑郁檢出率為一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的檢出率約為1.9-3.3%,初中階段的抑郁檢出率約為3成,重度抑郁的檢出率為7.6%-8.6%。高中階段的抑郁檢出率接近4成,其中重度抑郁的檢出率為10.9%-12.5%。 對抑郁得分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現抑郁的平均水平隨年級的升高而增加(F(8,15161)=105.13,p<0.00l,ηp2=0.05),小學階段沒有顯著差異,初一和初二顯著高于小學階段,顯著低于初三以及高中階段,高中階段顯著高于小學和初中,但三個年級間沒有顯著差異。 1. 2020年青少年的平均睡眠時長為7.8個小時 分學段的分析發現小學生的平均睡眠時長為8.7個小時,初中生為7.6個小時,高中生為7.2個小時。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中倡導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每天睡眠時間不少于10、9和8個小時。 然而本次研究發現,95.5%的小學生睡眠不足10小時,90.8%的初中生睡眠不足9小時,84.1%的高中生睡眠不足8小時。
年際比較來看,相比2009年,各個學段青少年的睡眠時長均呈現下降的趨勢,小學和初中階段上學日平均睡眠時長減少約40分鐘,高中階段減少約10-20分鐘。 小學生周末的平均睡眠時長減少10-20分鐘,初一初二年級減少約20分鐘,初三以及高中階段下滑更為嚴重,減少40-60分鐘。 即,初三以及高中學生連周末補覺的機會也在減少。 本次調研發現,人際關系、生活習慣和個人心理素養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保護因素,表現為人際關系越好,飲食習慣越健康,運動頻率越高,心理彈性越大,青少年的抑郁水平越低,睡眠質量越高。 建議青少年以吃好睡好運動好為目標,全面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同時也號召學校、家庭、社區、網絡相結合全面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 上一篇: 丹江口市心理學會6月電影沙龍活動通知
下一篇: 徐家溝小學智慧家長大講堂開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