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0)  
親,您的購物車空空的喲~
去購物車結算

讀經典1:大道無垠,誰都需要終身學習

2015-12-22 10:37來源:鳳凰博客作者:大唐明人網址:http://bloghistory.news.ifeng.com/article/3257116.html瀏覽數:3 

依據當前人類的有限認知判斷: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宇宙無限宏觀,也無限微觀;人類以往的種種教義、學說或知識,都只是某一時空、某一區域、某一范疇之內的表述;即如釋迦牟尼、耶穌、老子那樣的覺者,也無意說清他們證悟之外的生命真相;我們貌似已經精深的科學,至今無法統一宇宙的各種力量,更不能圓滿解釋并駕馭這個物質世界。


雖然人類仍在盲人摸象一般認識我們的生存環境,人卻天生擁有無休無止的熱望與期待:吃喝拉撒、衣食住行之類世俗生活層面的滿足,遠遠不夠;人還想從科技文藝的層面,一邊不斷提高物欲享受的快感,一邊有效追求精神世界的依托;然而,此生、此世之外的因果,身體、智慧之外的靈魂,人類、萬物之外的天界,愈益緊要。


   正是因為“其生也有涯,其知也無涯”,“終身學習”才被提上日程,成為越來越多人們的話題與實踐。人生一世,縱是百年之久,也不過彈指一揮間。而大智慧與真幸福,大學問與真境界,卻是無數仁人志士,終其一生也難得其要。世間少有生而知之者,無論學習是后天知識積累的過程,還是先天記憶復蘇的過程,人都需要通過種種途徑、方式與場景,主動尋求教化,主動解放自身,主動追求突破。


孔子的一生,便是逐步提升、日益覺醒、直至大悟的一生。十五有志于學,三十成家立業,四十不為外物所惑,五十學易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正好表明:立志在先,無志不足以廣學;“而立”只是基礎,決非最后歸宿;僅知世間人事,并非多知;須知天命,才算真知之始;已知真理大道,還得戰戰兢兢;雖得大自在,還得維持世俗常態。從立志到求學,從做人到處事,從格物到悟道,從正心到歸真,無不脈絡清晰,進境顯著。


西方智者蘇格拉底,則以“我無知”而著名。正因自知“無知”,所以畢生探索、追問不止。柏拉圖之所以拜他為師,即因其自稱“無知”:惟其“無知”,才能如海之位卑,納盡百川。蘇格拉底最終進入何等佳境,并非尋常人們可以明斷。然有兩點,誰都可以見證:由他一脈承傳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真正開啟了本次人類的西方文明;他寧愿喝下毒藥,也不茍且逃生,足見其精神高度,早已洞明生死。


圣人終身學習,必至超凡脫俗的化境。君子終身學習,不啻技藝精益求精,人情亦必愈益練達,人格亦必愈益美善,人心亦必愈益淡泊。游一回岳陽樓,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必比洞庭湖更為浩大。而其幼學之時,曾經何等艱難;文人為官,卻具“軍中有一范,西北聞之驚破膽”的真正軍魂;屢經貶謫,仍手不釋卷,廢寢忘食??v觀中華史冊,但凡留下濃墨重彩的先賢,無一不是終身學習的典范,無一不在如履薄冰一般憂戚自我與天下,無一固步自封于學問、識見、道德、心性的止境。


今人的終身學習,多在技術,多向功利,多為自我。因為技術日新月異,個體如不終身學習,勢必落伍;企業若不成為學習型組織,產品或服務便被潮流所唾棄。因為欲望沒有邊際,誰都想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與成功的最大化,所以“終身學習”常被視作達成目標的良方。因為自我的內心愈來愈沒有約束,所以主觀的、個體的、本能的視角與想望,輕易成為人們衡量一切的基點或標準。就像我們的學校教育,指揮棒多在考綱、分數或重點中學與大學;就像我們的家庭教育,父母的指望多在兒女有才華、有能力、有性格,可以很好的發展自我與凸顯自我;就像我們的社會教育,就怕你最終一一突破小家的、情色的、物欲的、聲名的陷阱,徹底走向自由與獨立。


今日中國的教育,已經步入死胡同,已將生命與其文化傳統的精魂割裂,已將生命神圣而殊勝的教育歸宿全然拋棄,已將生命鮮活生動的血液與沉淀已久的記憶強行窒息。如果也有人倡導終身教育,卻多不是我所說的終身教育;如果也有人不再熱心學習,那更與我的終身教育無關。


我的終身教育是說:

我們的孩子需要終身教育,而且需要從兒時、少時開始奠定。叫他不要自大,叫他不要低頭,叫他不只看到現實人、物,叫他不只關注試卷與工作,叫他不只接受科學與書本的教化,叫他不只對比地位與身體的變化,叫他逐漸看清個體的渺小和宇宙的洪大,叫他愈益關懷命運的根本與天地的規律,才是孩子的大幸。

我們的成人需要終身教育,而且需要從眼前、此地開始持續。不要以為我們已經看透紅塵,其實紅塵并非人所認為的紅塵。不要以為我們已經可以把握命運,其實命運決不經由強烈的自我意志來把握。不要以為我們已經獲得成功,其實成功的名利最多只是封閉智慧心竅的嚴重障礙。不要以為我們已經可以嘲笑他人,其實他人的博大世界、無邪童真或良苦用心,才是自救、救人的法寶。


我們的家庭需要終身教育,而且需要立即、全面、系統展開。我們不能僅是指望兒女成長,我們也得追求自我成長。我們不能只想改變他人,卻不想到也須改變自身。如果我們為兒女而犧牲自我的覺悟,我們失去的不只是一生的機緣與一世的抱負。如果我們只讓一家之中的某一人發生巨大變化,那么我們的不變化,必將嚴重桎梏他的良性變化。


誰都需要終身學習,然而這學習,必須指向幸福與真理,必須指向濟世情懷與終極關懷,必須指向洪大智慧與壯觀境界。


聯系我們

微信圖片_20211110164156.png

服務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