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人性論老子的道家哲學在中國文化甚至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學者都給于了極高的評價。中國哲學中對于人的本性的認識主要是以性善或者性惡為基本主張的,然而“善”與“惡”在不同的哲學家或哲學流派那里卻有著不同的認識。老子認為人有善有惡,但惡能夠向善轉化,轉化的根本在于尊道,關鍵在于圣人的引導。以自然哲學為構架,培育中華民族的智者氣象,發展博大精深的智慧之思,探討宇宙之本源、生命之奧秘、人生之真諦。在關于人性論的思想上,沒有較為具體的涉及“人性”一詞,但確實有較為系統的人性論思想。 1. 肯定了人性有善有惡 中國先秦諸子對于人性的看法各有主張,因此形成了多種人性論。有的主張人性有善惡之分,有的主張善而有韌性不善,有人主張人性無善無不善,還有人主張人性善,也有人主張人性惡的。老子看來,人性本來天然無邪的,隨著文明的發展,人性不是提高了,而是墮落了,失去了本真而多詐偽的人性,對儒家的“仁、義、禮”等道德規范給予了有力的抨擊。認為儒家倡導“仁、義、禮”等道德規范,一個最根本的特點是對道德進行人為的加工,使本來樸實無華的道德改變了原形,老子對此甚為痛恨,認為“仁、義、禮”等道德規范不是社會的進步而是社會的退化。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1],認為仁、義、禮是大道被廢棄,六親不和睦的產物。又說:“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中信之薄而亂之首也。”這里明確的告訴人們,仁、義、禮并不是什么好東西,它們是原有道德喪失后的結果。特別是“禮”,被看作是忠信的淺薄和禍亂的根源。從這種意義上對山的進一步理解,孔子儒家主張的“仁”為善,而老子主張“樸”為善。 2. 老子提倡樸實無華、返璞歸真的人性 老子認為質樸無華是人的善良本性的重要表現。他說“常德乃足,復歸于樸。”[2]在《道德經》的57章他講道:“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語,而民自樸。”這些都說明,老子是把質樸無私、無知無欲和情境無為作為了善,看作是人性之善的重要體現。把質樸和無私作為人性之善,是源于老子對嬰兒的觀察和對水的體悟。達到“返璞歸真,復歸于自然”,老子首先要提倡少私寡欲。老子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3], “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從中可見一般。其次是提倡知榮守辱。老子認為,榮辱是引起人們爭斗、扭曲人性的另一根源,故提出“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善,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4]。第三是提倡處虛守靜。要做到少私寡欲、知榮守辱,關鍵是處虛守靜,也就是在精神上保持虛靜的世界,把私欲榮辱置之度外,最終達到“不爭”,復歸于自然,也就達到了生命的最高境界“道”。 3. 貴柔制剛、度善若水的處世人性思想 老子從任何草木生滅前后的自然狀態中體悟到了“柔”的可貴。他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將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著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6] 這就是說,柔弱是最可貴的,也是人們應當持守的。人們瘦弱的原因,就在于“柔”代表了旺盛的生命力。之所以要反剛,是因為剛強代表了強大的死亡力。因此,老子一再強調,應以柔克剛,以德報怨,并且告戒人們,不要鋒芒太露,不要逞強好勝,“木強則折,強梁者不得其死”??梢赃@樣說,老子的柔弱勝剛強的思想,給中國傳統文化注入了一種宏大、超越的精神,使中華民族具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和各種艱難曲折所嚇不倒的偉大氣魄。中華民族所具有的豁達、恢弘的精神,很大一部分來自道家思想。 4、對于現代人生的重大意義。 (1)尊其自然 《道德經》中的人性論無疑為現代生活提供了生存的智慧。如其自然無為思想運用于人的行為規范,即提倡人事應當效法天道的自然無為。人的活動應當“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7]。“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8]無為思想既包括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思想,同時也包括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思想。它既尊重了客觀事物的本性和法則,也強調順應時勢而變化的規律。這正是現代人及人類處理與自然、社會相存、相容,尋求最佳生存狀態的基本法則。至于其靜篤、虛極之性,更是現代社會中減輕生活壓力的良方。 (2)無私奉獻實現自身價值 在《道德經》中,老子把質樸無私作為高尚的品質。并把“利萬物而不爭”視為“上善”,他認為這樣有利于實現社會穩定和社會公平,也有利于民眾過上幸福生活。而“無為”之性正是針對當時的“有為”政治造成的人性的扭曲及社會的敗壞從哲學高度提出的價值取向,是一種人生的高度和人性的體現,它具有帶直接指導作用的工具和目的的雙重意義。 至此,對于《老子》中的人性論及其意義的思考還是極其膚淺的,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探究。 注: [1]《道德經》第四章 [2]《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3]《道德經》第十九章 [4]《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5]《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6]《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7]《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8]《道德經》第十七章
上一篇: 人性本善
下一篇: 毒舌張愛玲,秒殺一切段子手
|